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金视角 > 正文

金视角 | 智库专家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5-02-26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23日发布,再次聚焦“三农”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描绘了新蓝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亮点?政策背后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金院邀请多位智库专家,从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农村改革、农民增收等多个维度为您深入解读文件核心要点和政策导向。

守正创新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徐鸣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核心,围绕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富民产业、乡村建设、治理体系、要素保障等六个关键领域,对当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文件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鲜明表达了“该坚持的坚持,该建设的建设,该改革的改革”的实事求是精神,守正创新,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文件中,用两个“持续”,强调了“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性,用四个“着力”,对“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作出全面规划。为了保护耕地,强调“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等;为了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明确“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等。重视乡村全面建设,要求“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等。我们相信,准确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必定能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深化农地改革要在“三块地”上做深文章

董峻

新华社国内部总编室终审发稿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农地问题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中央对土地制度在乡村振兴中核心作用的一贯重视。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65%,但城乡要素流动仍存在制度性障碍。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农民的核心资产,其低效利用、权能缺失等问题制约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释放农村资源潜力,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近5年来农地制度改革取得不小进展:多地开展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推进房地一体确权登记,探索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有效形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逐步完善入市机制,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制度。

深入推进农地改革应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二是严守耕地红线与满足乡村产业用地需求的矛盾;三是兼顾好保障农民权益与市场化配置资源。

今后应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按照“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要求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机制。


切实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张俊飙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

翘首以盼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近日正式发布。文件围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大议题,就2025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系统规划和重点安排。其中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提出了“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的总要求。

加快乡村生态振兴步伐和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切实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实现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从宏观维度出发,按照系统思维和底线逻辑,科学全面的谋划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从生活污水治理看,我国地域范围宽阔,东西南北差异明显,水资源禀赋条件各有不同,环境可消纳容量也大小不一,必须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习俗观念,因地制宜的选择既可行又管用的治理模式,以实现费省效宏的治理效果。

从生产性废弃物看,量大面广的畜禽粪污与作物秸秆,如果处置不当,便成为引致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但在传统农业中,他们却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宝贵资源。为此,推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发掘作物秸秆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质化和原料化的价值潜力,是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农村环境污染风险的重要方向,必须创新性的调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政策工具,强化支持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转化,切实化解由于随意排泄、丢弃、堆砌或焚烧等所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

此外,近年来的农村改厕,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居环境治理重大举措,也是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和综合配套的实施机制,在一些地方却成为了农民发泄“心中抱怨”的不良话题,必须对此坚决予以纠正纠偏,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改厕的实施方案与实施机制,让这一重要的惠民政策发挥出宏大的积极效果,让美丽乡村和生态宜居的建设成效充分的展现出来。


促进农业贸易与生产协调,实现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

朱晶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专家

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也是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关注的重点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开篇第一部分,并从九个方面针对健全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做出了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极端重要性。在这九个方面的安排中,文件首次提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凸显出国家平衡农业生产和贸易,稳定农产品价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鲜明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粮油肉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贸易规模也在持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农产品第一大进口国、第五大出口国和第一大贸易逆差国。2024年,我国大宗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约为13.9亿亩。按照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计算,我国大宗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41.8%。农产品贸易已经成为保障国内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多元化品种和品质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肯定农业贸易对于粮食安全保障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低价国际农产品大量无序进口,不仅极大增添了国际市场各类风险对国内市场的渗透传递,而且容易打压国内农产品趋势价格,威胁农民收益和产业安全,给国内市场调控带来巨大压力。

这意味着,必须在开放中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保护,做好农产品贸易与国内生产之间的协调工作。一是要完善农业贸易调控体系,确保生产、需求、进口“三元平衡”。在明确国内基础产量和准确把握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农产品进口的优先序、合理规模和调控目标,按照“多元、均衡、可控”的思路优化进口结构布局。二是要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有效调控我国农产品进口,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国内农产品与进口农产品在公平基础上竞争。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设计,向鼓励优质优价、减施增效、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型,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三是要完善农业产业损害救助体系,保护相关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侵害。加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与预期引导,健全农产品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做好农产品进口预报跟踪、产业损害调查等基础性工作,有效利用“两反一保”等合法手段及时实施贸易救济。


以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强化大中城市蔬菜应急保供

严斌剑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以应对日益突出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提升居民蔬菜等食品保障水平。传统农业模式面临劳动成本上升、耕地利用率低以及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城郊资源有限且城市用地紧张,再加上极端气候、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增强,要抓住国家设备更新项目机遇,利用现代设施农业的技术优势来促进大中城市周边蔬菜集约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生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实施该工程需从布局优化、技术升级、资金支持和产业协同四方面入手。在布局优化方面,需根据大中城市周边的自然条件科学选址并合理划分功能区,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基地,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技术升级方面,应引进智能温室、立体栽培等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手段实现全过程管理,提高种植效率与品质。在资金支持方面,通过减免设施用地税费、为优质项目提供补贴或贴息贷款等手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建设和运营,完善保险与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在产业协同方面,需加强与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商平台的联动,形成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供应链体系,提高鲜活农产品周转效率,保障城市市场的可靠供应。通过多主体共同参与与分工协作,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将不断升级,在满足城市居民蔬菜供应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及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