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科学指引“三农”工作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金院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各自专业领域学习解读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贡献智慧力量。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邀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也是三农工作的底线。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一表述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的背景下提出,表明党和国家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落实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问题的重要内容,并强调要扩种大豆和油料。
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之所以提出单产提升行动,笔者认为,可能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结构性短板,突出表现为蛋白饲料粮过度依赖进口。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用于生产蛋白饲料的耕地有限,难以实现大豆扩面。通过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能实现吨粮、甚至达到吨半粮,理论上,可能只需要目前一半的耕地就能达到当前的粮食产能,这就为提高蛋白饲料粮自给率,提供了耕地资源的可能性。
二、我国大豆、玉米单产的短板也很明显。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亿亩以上,是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其单产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0%。在大豆扩面掣肘的情况下,要提高大豆的自给率,显然要靠提单产。多年来,我国大豆单产徘徊不前,也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0%。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势在必行。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监管机制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与资金安全监管,这既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田建设提供了方向,也凸显了完善监管机制的重要性。
当前,部分地区仍存在监管标准缺乏统一规范、操作细则过于笼统、专业人才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施工过程质量把控不一,监督实效难以全面覆盖。同时,信息化手段应用仍不高,对工程进度、施工质量以及土壤、水质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能力有限,难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风险。
要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健全监管标准体系,出台包含土地平整、水利灌溉、田间道路等全流程的详尽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为实际监管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其次,应壮大监管队伍,通过专项培训提升现有人员专业素养,并吸纳农业工程、水利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不断夯实监管力量。再次,应积极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传感器布设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建设全周期进行动态追踪和智能预警,提高监管效率与精确度。最后,为确保建设质量与资金安全,需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对违规行为从严处置,增强制度威慑力。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公众和社会监督的作用,鼓励基层组织、农民主体参与监督与反馈。
通过多措并举,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实现从“有形”到“优质”的跨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毫不松懈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这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发展动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需要。
为此,应进一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完善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第一,完善兜底性民生保障体系,兜牢兜实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底线。应健全跨部门收入核对机制,完善覆盖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方式,逐步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的结合,精准确定保障对象、科学制定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第二,严格落实脱贫不脱政策、责任、帮扶和监管工作要求,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各地、各部门应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根据脱贫户的不同情况,在落实各项扶持措施上持续发力。要强化“造血”功能,紧紧抓住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不放松,依托本地的优势产业,根据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意愿,对脱贫户实施产业帮扶,使脱贫户保持长期稳定增收。对于脱贫指标存在问题的贫困户,要及时与镇村沟通协调,落实好低保、公益性岗位、产业扶持等各项保障政策,全力帮助补齐短板。同时,要及时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第三,完善返贫致贫精准帮扶举措,延续精准扶贫针对性工作机制。应强化问题导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完善,杜绝形式主义,把功夫更多下在日常帮扶上,做到精准施策。同时,要优化返贫致贫监测方式,丰富农户自主申报渠道,健全“一键报贫”等线上申报方式,强化部门筛查预警,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和村基层组织作用,能线上的不线下、能电子的不纸质、能提取的不采集、能选择的不填写,让数据多跑路、干部群众少跑腿。要提升精准帮扶效能,以县为单位全面梳理帮扶政策措施,结合实际明确政策清单,丰富帮扶措施“工具箱”,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切实延续精准扶贫针对性工作机制。
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十九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遭遇的诸多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但农村地区空心化、老龄化、低效化问题依然较重,大量农村青壮年家庭及其学龄子女离开了祖辈们生活的农村,到陌生的城市里居住和谋生,农村地区人口和劳动力流失严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管理、利用的效率依然低下。因此,在解决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难题时,我们可以首先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为发展逻辑,促进农业劳动力的持续有机更新,鼓励那些不适宜、不愿意从事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的劳动力按其意愿转移到其他行业去,同时大力促进那些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进入到农业行业,引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未来。二是以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契机,积极打造以智能化、机械化、绿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和未来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农业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让农业从业者真心实意地热爱农业、喜爱农村,并真正在农业产业上、在田园乡村里实现“安居乐业”。三是全面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管理、利用一体化水平。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重中之重的问题,而管理不好、利用不充分,则是其中长期隐藏和被忽视的关键问题,后两者做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前者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实效。因此,随着经济社会步入存量时代,我们的中心任务是管护和利用好现有资源,盘活利用好闲置资源。而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就需要我们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以久久为功的定力,一任接着一任,持之以恒地做好做深做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