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研究报告

积极进行活态保护与活态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

发布日期:2021-04-12    作者:     来源:     点击: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我国生态复合农业的典范

2005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首批5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荣列其中。“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特别之处是同时在水田里种稻和养鱼。鱼为水稻除草、除虫、翻松田泥,鱼粪还田成为肥料;水稻则为鱼提供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形成两相优益的生态复合系统。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首先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推动了我国对于新兴的“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树立了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样板。项目申报前后,在李文华院士和闵庆文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我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宣传介绍,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研究报告10多篇,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证实了农业文化遗产对当代农业所具有的发掘保护推广利用价值。全国各地在推广“稻田养鱼”传统技术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创新了“稻田养虾”“稻田养鳖”“稻田养蛙”等多种复合养殖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还将“稻田养鱼”的技术推广到了非洲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生态复合养殖的农业系统。

在“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引领示范之下,我国许多类似的生态复合种植或养殖模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热点。一批具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特色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茶果复合”“林菇复合”“农牧复合”“水旱轮作”等生态复合农业系统都先后进入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成为世界农业遗产中最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最具有传承利用价值的农业遗产类型。


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是千百年来菇民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形成的森林资源保育与食用菌产业栽培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产系统。(图片来源:姚家飞 摄)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抗病水稻品种的种质基因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我国唯一同时享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双料世界遗产。遗产地种植的哈尼族传统品种“元阳红米”,历来很少发生水稻病害。这个现象引起了云南农业大学植保专家朱有勇院士的关注。朱院士自述说:“我研究入选世界农业遗产的元阳红米好多年了。元阳红米看起来很普通,解释起来却很复杂,这是一件具有很大科学意义的事。”据地方志记载,哈尼梯田种植元阳红米已经有300多年。为了揭示元阳红米抗稻瘟病的生命秘密,朱有勇和他的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科学探索。他坚定地相信:“这个科学奥秘揭开之日,将对世界农作物资源品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影响。”幸运总是偏爱执着的追求者。朱有勇院士终于发现元阳红米含有一组稻瘟病抗性基因。正是由于这组抗病基因的作用,元阳红米才能抵抗住稻瘟菌的侵袭而不发病或很少发病。

这个重大的科学发现,我们每个人乃至全人类都能从中受益。因为利用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来培育新品种,水稻就不必施用农药,就不会发生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的问题。此外,发现了元阳红米品种含有内生性抗病基因,可以进一步启迪人们去寻找其他水稻品种和其他作物的抗病基因,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作物的抗虫基因、抗寒基因、香味基因、高蛋白基因,等等。这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种业创新,必将引发出无限的遐想,无限的可能。

3068A

据考证,20多万亩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哈尼人选育出大量适合山地环境的优良稻种,这些水稻品种因梯田海拔高度、土质等不同而多种多样,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图片来源:黄兴能 摄)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大漠深处的珍稀红驼品种

我国不仅有大量的农作物类遗产,而且有大量的畜禽养殖类遗产。“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中的“戈壁红驼”即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家畜品种之一。2018年12月20日,内蒙古巴彥淖尔市农牧局邀请农业遗产专家曹幸穗教授前往考察一处近代垦区水利工程遗产。到达现场考察后,曹教授提出,就全国的农业遗产分布看,水利灌溉遗产不是巴彥淖尔的优势和特色,这里最好是发掘草原畜牧类的遗产项目。当地同志立即列举出一长串草原“五畜”的特产。草原牧民称牛、马、山羊、绵羊和骆驼为“五畜”。听了介绍,曹教授提出希望到实地去考察“戈壁红驼”的情况。这个提议让在场的农牧局同志颇感为难。因为“戈壁红驼”饲养于与蒙古国交界的乌拉特后旗。到达旗府后,还要再驱车一百多公里的无道路荒漠草原才能见到冬营地的红驼群。当时正是寒风凛冽的隆冬,白天阳光下的草原温度也低于零下20度。对于一位年近70岁的老专家,这样的行程太辛苦。可是曹教授说:“比起草原上的老一代牧民,我们今天的条件已经非常优越了,有越野车,有手机导航,有头驼耳背内置的定位芯片,我们很容易找到驼群野外觅食的地点,路途和寒风都不是问题。”于是,遗产调研项目临时改为“戈壁红驼”。正是由于这次深入实地的调研,使世代繁衍在荒漠草原深处的珍稀骆驼品种“戈壁红驼”展示在世人面前,成功入选了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种类最多、品系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品种资源的初步调查,我国各地饲养的传统畜禽品种有:马匹62种、黄牛51种、水牛29种、牦牛12种、绵羊44种、山羊53种、骆驼5种、家猪98种、鸡89种、鸭28种。珍稀品种“戈壁红驼”的发现和列入遗产名录,不仅保护了世界上仅有的红驼品种,促进了当地骆驼产业的发展,为牧区脱贫、牧民增收创造了发展机遇和条件,而且对于推动了传统畜禽资源的发掘、保种和饲养,对于丰富世界农业遗产的活态保护利用,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11D5

E676

戈壁红驼属于世界珍贵畜种,是乌拉特部落牧民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畜种,素有“草原珍珠”美称。(图片来源:正北方网2016-04-12)

安徽铜陵白姜生产系统:复活中草药防病治虫秘术

我国有一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所有遗产地共存共享的类型。这就是世代传承的病虫防治和土壤改良的传统技艺。发掘利用经过历史考验的传统技术遗产,有助于克服现代农业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素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食物品质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铜陵白姜是我国特有的食用姜传统品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种植,2017年入选第四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近年由于大面积种植,姜瘟病有蔓延发生趋势。遗产地避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积极研发我国传统白姜瘟病防治技术。铜陵市科协的植保专家崔应国及其研发团队,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研制成功了“土壤调理剂+土壤抗菌剂+发酵饼肥”的白姜瘟病防治组合配方。经生产试验检验,传统的防治姜配方,具有降解根系自毒物质、减少土传病害、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传统的发酵饼肥,可抑制病害、活化土壤,促使白姜植株健壮生长。

在广州市从化区,从事中药治虫古方研发的技术专家诸卫平博士根据古农书记载的中草药治虫配方,发明了“药肥兼施”的混合植物提取液,用于果树、蔬菜的防虫治虫和叶面施肥,取得良好的防虫和治虫效果,种植的果蔬品质更好,更环保。还发明了一种由植物萃取液制成的“气味驱虫剂”,只需将装有这种药液的敞口瓶子间隔挂在果树周边,就能起到驱虫防病的效果。这些发明都获得了实用新型国家专利技术授权认证,得以推广应用。

中国传统的植物病虫防治技术,有利于提高食品品质,有利于环境保护。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统农药的研制和施用效率,加大生物农药开发,必将引领世界农药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新的农业文明平台上,建设高水平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成为注入中国农耕文化元素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2166E

白姜植保专家、高级农艺师崔应国(左二)和中药防治白姜瘟病的研发团队正在安徽铜陵姜田观察防治效果。(图片来源:梅建广 摄)

链接:

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作出了的具体安排。例如,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中要求:“加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启动全国畜禽水产种质资源调查,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建好国家作物种质库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启动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开展对我国丰富的动植物种质遗产的全国性普查,必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活态利用,促进具有我国农业遗产特色的现代种业发展。

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特质和经济价值,是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助力推手,也是进一步用好国际国内两大资源、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着力创新开放双驱动,提供深厚坚实的种质资源基础和取之不竭的历史文化源泉。

我国类型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优良的农耕文化。传统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没有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做到了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绿色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要在现代农业科技条件下继承利用,开拓创新。 

延伸阅读

世界各国的农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多样化的物种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创造了适于当地条件的独特农业技术体系和管理经验,形成了特有的农业系统和农业景观,反映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这些农业遗产系统汇聚了人类的价值追求、实践经验、传统知识和民俗文化,维持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调适性和和民族文化的协和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美学景观体系、传统知识体系和文化习俗价值体系,为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人类的生计安全、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005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导,中国政府和尼日利亚联邦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稻田养鱼列为中尼南南合作“粮食安全特别计划”的实施项目。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秘书处在青田县举办“GIAHS高级别培训班”,重点推广稻田养鱼技术。培训班结束后,乌干达、肯尼亚、马达加斯加以及西非各国,先后推广了稻田养鱼技术,成为这些国家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落实和全力服务国家“三农工作”发展大局,借助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影响力,加快推进农业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世界交流合作,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和活态利用的交流互鉴、互利共赢。

(朱冠楠,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农业文化遗产及农业史研究。)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