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2025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将“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与装备能力”以单独章节呈现,并且在章节的第一条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现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江苏人多地少,土地利用强度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江苏农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涉农高校院所70余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2.5%,高于全国约10个百分点,拥有较好的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但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当前面临的形势挑战相比,还有不少短板弱项。3月5日,省里召开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农业农村局长会议,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和全省科技大会、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以突出科技为主题,进一步强化创新导向,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根据会议精神,结合省委一号文件,如何贯彻落实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重点任务,要着重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
一是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丰富的生产实践。但目前农业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仍有待进一步破解,单项技术多、集成配套少,专家试验田产量高、大田产量低,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弱、科技领军企业缺乏,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营造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发力点和着力点。江苏聚焦“赋能产业、引领产业、服务产业”目标定位,将推进实施科技强农“六百工程”和农技人员“三心服务”行动,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重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这一新引擎。我省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人员数量虽然不少,但不同层级高校、农业科研机构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学科结构、科研目标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同质化现象,创新协同不够,要引导各级各类创新主体聚焦主责主业、功能定位、核心使命开展科技创新,逐步构建错位发展、协同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开展科技协同创新是整合资源、集聚力量、靶向发力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要以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为抓手,采取攻关领域首席专家或科技型企业牵头的形式,打破地域和单位限制,组建攻关团队,形成多单位合作、多专家联合、多角度发力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要创新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根据产业需求立项目,实施项目规范化管理,提高科研效率。省委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要优化项目管理。此外,还要在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上下功夫,加快大面积、规模化集成应用,实现均衡增产增效。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强调要“加强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提升单产和品质,建设粮油高产优质片区”。为此,今年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要构建技术需求收集机制、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技术应用集成机制“三个机制”,聚力推进科技创新需求导向。
四是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这也为更为高效地产研对接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江苏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紧盯农业“卡脖子”技术领域,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上下好功夫。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揭榜挂帅’首席专家负责制等政策举措”“实施30项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研发项目,加快重大原创性技术联合攻关”,旨在取得一批原创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五是培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省农业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高校,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远未确立。全省涉农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左右,占比还不到2%,远低于全国4%的水平。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协调出台符合农业科技特点的金融财税、人才激励、经费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支持举措,我们要积极策应。今年省里提出要支持推进100家以上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挖掘培育一批高成长型和潜力型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不断强化提高企业在研发应用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
六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江苏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全省拥有4个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00多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实验室,还打造了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2个农业科技高地。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两个“国字号”平台示范引领作用,为此,江苏聚焦全省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和产业布局需求,提出协同建设百个农业科技平台载体,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科技平台支撑体系。两个“国字号”平台要围绕世界知名“农业硅谷”目标定位,打造具有江苏特色、水平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双子星”。对国家、部、省各级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中心及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创新联盟等新型研发机构,要切实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完善布局、加快建设。
七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直以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堵点?今年的省委一号文件强调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启动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今年1月14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这也是率先在全国这一领域进行的专门立法。去年底,省里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集成农业综合服务模式、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提升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和推动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五个维度,在全省集中力量和布局200个左右的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补充、弥补和解决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力量不足、能力弱化的问题,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八是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今年我省出台了《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并且将实施“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写入了省委一号文件。“新农人”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打造一支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新农人”队伍,带动农业农村人才发展壮大,更好赋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省将聚焦“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新农商”“新农干”等五支队伍,通过优化培育手段、搭建发展平台、项目扶持等,三年打造千名“新农人”领头雁、带动形成万人雁阵,辐射带动培育更多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
(本文根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暨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主旨报告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