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专家观点

钟甫宁:人口变迁条件下的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5-03-25    作者:     来源:     点击: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其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共同富裕、改善乡村居民的福利和发展。因此,必须厘清乡村人口变迁的具体特征及其对乡村振兴目标的影响,以更精准地落实党的现行农村政策。

当前,农村人口变迁主要面临两个挑战:一是人口外流,二是农村老龄化加速。从2000年到2018年全国乡镇总数减少了约28%,村民委员会数量减少了约26%,而人口减少了约33%,到2024年人口减少幅度达到43%。另外,基于2010年对江苏、安徽、湖南、河南、四川五省下辖203个村、7317户、28021人的整村调查发现,约47%的人口已迁移出村庄或在村居住时长不足3个月。即便在家居住10个月以上的人口中,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占比仅为34.44%,且以36岁以上群体为主(现年龄已普遍超过50岁)。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多留居农村,青少年部分随迁,部分由祖辈照料,乡村人口老龄化态势加剧与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流失,将使未来乡村人口减少进一步加速,无疑对乡村振兴产生影响。

01 人口变迁对产业振兴的影响

人口变迁对产业振兴的影响可分为三方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减少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现代化,代际更替推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因此从长远来看,人口变迁对第一产业发展有利。农村人口外迁后,第二产业的发展依赖集聚效应与区位优势,人口流向集中化是必然趋势,其发展前景在于能否融入当地产业链和市场。对于第三产业来讲,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相对集中有关,依赖资源优势、当地市场和集聚效应,发展需因地制宜,而非盲目发展农家乐等分散业态,应当重点关注人口集中后的家政服务等与老龄化需求匹配的产业。

02 人口变迁对生态宜居的影响

人口变迁对生态宜居的影响:短期挑战与长期潜力。短期内人口流出将导致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如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加剧生态压力。但长期来看,要素更替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最终可能有利于生态。从生活和生态的关系来看,短期内,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因人口密度下降而上升,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难以满足人们需求。但从长期来看,人口的集中居住有利于降低宜居成本。当前正处于人口变迁的过渡阶段,人口福利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矛盾严重,协调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03 人口变迁对乡风文明的影响

精神文化供给面临规模经济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难题。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受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的影响。人口密度降低使文化活动和公共服务开展成本增加,人口结构变化导致需求不同,进一步影响公共服务数量、质量以及均等化。过去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主要面向青壮年群体,随着人口变迁,老龄人口占比增加,如何调整文化供给,使其符合老年人需求,是当前乡风文明建设的一大挑战。老人、病人看护服务既是生活照料,更是精神慰藉,应当发挥公共产品和制度优势。此外,提倡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明确是每一个人享受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相等,还是每一个人享受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支出相等。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应当明确,是完全靠上级转移支付,还是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筹。若依靠集体经济组织,需界定成员资格与分配机制,以确保乡村治理的可持续性。

04 人口变迁对治理有效的影响

人口变迁给乡村治理带来了组织与人才困境。人口减少尤其是青年人口的减少,使得乡村治理组织可能缺乏足够的年轻人才。部分乡村出现家族内部循环任职现象,限制了乡村治理的创新活力与发展视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多元需求。当前我国的乡村自治组织具有“政社不完全分离”的特点,在此情况下,乡村自治组织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村民自治组织具有管理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济职能;二是户籍在本村却不在本村居住和户籍不在本村的自治组织成员资格的界定;三是自治组织成员权利的界定。若政社不完全分离,在人口密度下降的背景下,则面临一个村子几套班子人员不足的窘境;若权力界定不清晰,而公共服务的资金又来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则存在潜在的受益者利益冲突问题。因此,对于农村基层组织:第一,政治权、居民权与经济权、收益权应当分开,农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关系也应当有所调整;第二,对户籍在村但外流人员实行“优先股”模式,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保留收益权,但限制决策权;第三,将所有权与收益权分开,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共有、不可分的基础上量化分配土地收益。

05 人口变迁对生活富裕的影响

人口变迁在经济收入、社会保障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影响乡村居民福祉。人口减少,人均资源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劳动力转移则有利于增加转移收入;人口变迁有利于提高新生代人力资本和未来收入。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步参与社保体系,农村社保覆盖率或覆盖深度自然提高,人口变迁将有利于促进社保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期内,由于人口密度下降,农村公共服务和精神文化活动可能资源投入不足,面临规模不经济。但长期而言,人口减少使得人均资金增加,随着人口逐步集中居住将提高规模经济,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06 展望

乡村振兴不能仅凭主观愿望推进,而应尊重客观现实与地域差异。依据乡村振兴的长目标,各地需制定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摒弃一刀切的模式,探索差异化、阶段性的发展路径。地方政府应基于本地人口变迁特征与资源禀赋,实事求是地设定差别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业兴旺,进而实现生活富裕。在人口动态变化中,构建富有活力与魅力的乡村新貌,逐步迈向民族复兴与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本文根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暨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主旨报告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