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南京农业大学的邀约,来参与这次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的会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框架相对稳定,但在强化改革方面有所突出,这也是贯彻落实去年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的体现。
一、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保障:结构性矛盾倒逼科技破局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产量高位运行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挑战,尽管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4万亿斤以上,人均占有量超国际安全线,但大豆、食用油及饲料原料年进口量分别突破1亿吨、700万吨和1亿吨级规模,肉类进口中水产品、牛肉占比显著,暴露出资源约束与产业链韧性不足的双重困境。肉牛和奶牛产业仍需纾困,肉牛、奶牛养殖亏损面仍较大。为此,需通过“藏粮于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整治,建立耕地用途监测体系遏制“非粮化”;同时以“藏粮于技”突破种业瓶颈,重点攻关大豆高产高油品种生物育种。发展设施农业更新工程和深远海养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针对畜牧业困局,实施灭菌乳新国标强化本土乳业保护,推动生猪产能调控从政策干预转向市场主导,并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平衡贸易风险。政策层面需完善种粮收益保障与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完全成本保险、产销衔接、产销区生态补偿、贸易与生产协调等机制调动生产积极性。未来还需强化全产业链科技赋能,将灾害智能预警纳入农业芯片攻关,推广减油减盐减糖和全谷物等膳食,做到减灾、减损(减少过度浪费)的“双减”目标。布局海外农业合作区提升全球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从而实现从被动保供向质量主导的战略升级。
二、脱贫攻坚收官:筑牢防返贫防线、谋划长效机制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展总体评估和研究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提出过渡期后政策调整优化建议等是当前的重要任务。2025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聚焦防返贫、补短板、建机制三大任务:1.防返贫层面,强化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重点支持异地搬迁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揽子支持政策;规划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包括成效评估、风险人群识别与低收入地区振兴发展;并健全帮扶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资产归属和管理职责,通过大数据筛查高风险人群,筑牢医疗、教育兜底防线;同步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破解同质化竞争,提升扶贫车间就业吸纳力,稳定脱贫人口收入。2.补短板方面,重点攻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优先支持西部,兼顾新疆、西藏特殊性),实施“一县一策”补齐产业与基建短板;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东部市场+管理经验”与“西部资源”对接;加强3000余个异地搬迁安置点的公共服务与产业配套。3.建机制方面,开展五年成效评估,识别低收入人群与高风险地区;对脱贫攻坚形成的近万亿经营性、公益性资产(如扶贫车间、基础设施),明确产权归属与运营责任,探索“县统筹+村管护+企业运营”模式,防止资产闲置流失;逐步将超常规帮扶措施转化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内生发展。推动超常规帮扶政策向乡村振兴普惠机制转型,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体系,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
三、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
产业振兴以县域富民为核心,强调深挖“土特产”资源价值。1.产业振兴:全链培育与利益共享并重。当前需破解资源开发不足、品牌塑造薄弱等短板,通过整合生态文化要素提升产品溢价能力。重点加强全产业链研究,支持家庭农场、电商个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环节协同升级。同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建立“联农带富”利益联结机制。该机制强调市场博弈下的动态平衡,避免行政过度干预导致利益固化,如大规模土地流转中需保障农民议价权,通过溢价能力提升而非强制分配实现利益共享。2.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完善设施与环境。乡村建设摒弃“一刀切”模式,转向分类施策。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推进供水管网维护、公路桥梁风险整治,加快村级物流体系、消费品以旧换新、充电桩网络覆盖,10余省份已实现农村充电设施突破。公共服务聚焦消费品以旧换新、新能源应用等民生需求。生态环境治理建立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及土壤重金属治理,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态保护与生产协同。3.乡村治理:党建引领与移风易俗双轮驱动。治理体系以党建为核心,破解“无人治村”难题。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严查基层腐败,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村两委集中换届中,重点选拔年轻化、带富能力强的带头人。同步推进基层减负改革,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整治“指尖形式主义”,释放基层治理活力。移风易俗聚焦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顽疾,针对农村老龄化加速、性别比失衡(婚龄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社会风险,推动12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提升人力资本;加强非遗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平安乡村建设坚持“枫桥经验”,强化留守群体保护,常态化扫黑除恶,打击赌博诈骗,维护农村稳定。
四、要素保障与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激活城乡资源流动
乡村振兴的第四大着力点聚焦“地、钱、人”三大要素的保障与优化配置,通过系统性改革激发发展活力。1.在土地制度方面,严守农村土地制度底线,明确严禁城镇居民购买农房宅基地,稳定承包关系,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防止借机违法调整或收回承包地,保障绝大多数农户权益。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重点健全入市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共享土地增值红利。同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专项治理,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激活“沉睡”资源。2.在投融资机制上,坚持农业农村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强化资金整合与绩效管理。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信贷资源向乡村振兴倾斜。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推进“扩面、增品、提标”,覆盖自然灾害、价格波动等多维风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3.在人才机制上,人才支撑上注重本土与外来结合,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强化涉农职业教育改革,针对农村带头人学历提升需求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破解“教用脱节”问题。完善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探索乡村住房租赁、公益平台搭建等柔性引才路径,吸引技术、管理、公益等领域人才下乡。强化“产学研”联动,推动高校资源下沉,培育“土专家”“田秀才”。4.在促进城乡融合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常住地登记户口+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指标等与人口市民化挂钩。保护进城农民“三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资源有偿退出机制,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本文根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暨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主旨报告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