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为新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农业强国与数字乡村,前者侧重农业与相关产业的现代化,后者侧重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实现离不开数字乡村的支撑,二者一体两面、互为表里。鉴于此,本文从数字乡村的缘起和内涵出发,基于中国乡村与农业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借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总结数字乡村和农业强国的互动逻辑,阐明农业强国视域下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进而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强国实现的实践路径。
1. 数字乡村的缘起
在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主要充当为城市工业化输血的角色。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部门转移,农民基于传统小规模农业构建的家族传统与社会身份瓦解,逐渐表现出融入城市社会的倾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趋于解体。乡村的衰败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乡村经济与社会秩序亟须重构。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数字经济成为重组要素资源结构、提升实体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2015年12月,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村地区信息、服务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滞后。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普及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2. 数字乡村的内涵
数字技术作为外部客体要素进入乡村,通过与乡村主体的互动建立新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在时空上扩大乡村产业生产和消费链条、构造虚拟的“熟人社会”和地方性文化,促使乡村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等日趋复杂,助力乡村重塑与转型。数字乡村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宗旨,以技术、数字、信息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生发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又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既是涵盖农村生产生活等全面数字化的新型乡村形态,亦是乡村创新、发展、升级的动态演化过程。
数字乡村的基本框架由硬件支撑、基本要素和外在表征构成。其中,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数字化的硬件支撑,数字、信息和技术是实现乡村时空联动的基本要素,乡村生产、生活和治理数字化是数字乡村的外在表征。具体而言,数字乡村应实现以下几点:数字技术深入渗透农业生产各环节,供应链中的信息、物流和资金流得到整合优化,直播销售和电子商务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农村居民形成基本的数字思维,农村智能消费、在线医疗、数字文化共享等得到改善升级;乡村数字治理更高效、流程更简易、决策更科学,在电子政务领域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1. 理论基础:中国乡村与农业互动的历史与实践
(1)历史逻辑:农业发展地位决定乡村社会特征
中国乡村与农业的发展互动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地位。农耕社会低下的农业生产力决定了以村落自治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关系。单个家庭生产力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家庭间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形成村落共同体,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并分散风险。传统农业经济提供的税收无力支持国家权力对县级以下的统治,村庄的地方性文化和内生秩序维护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在近代中国,商品经济对利润的追求加速了封闭的村庄自治与旧有生产关系的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商品经济的输入使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转变为社会分工,生产者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利润最大化。利益外部化导致原本以自给自足为目标的村落社区不再是利益共同体,封建社会村庄自治下形成的生产关系逐步瓦解。
(2)实践逻辑:乡村社会关系反作用于农业发展
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史,每一次农业快速发展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从经济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期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致优质资源向城市聚集,农村生产资源不足,农村生产关系失去发展的基础和土壤,难以匹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阻碍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新时期以来,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不仅要求以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更强调对乡村历史、文化和生态的重塑,为先进生产关系的孕育创造了条件,激励农村劳动力回流,发展农业生产力。
2. 互动关系:数字乡村与农业强国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乡村与农业强国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其互动逻辑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相一致。
首先,农业强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条件。从数字乡村的内涵来看,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内生产物,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代化农业农村才具备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从数字乡村的基本特征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工具,数字技术能否与农业农村实际深度融合是数字乡村建设能否释放红利的关键。农业强的地区具有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拥有资金、技术、装备和人才等充分的生产资源,这为完善乡村生产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助力建成宜居宜业和美的数字乡村。
其次,数字乡村建设是加快实现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从数字乡村和农业强国的建设目标与条件来看,建设数字乡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农业强国是农业生产力的先进代表,数字乡村则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从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角度,建设高效、智慧、融合的数字乡村是农业强国实现的应有之义。
1.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成效
第一,数字乡村建设整体稳步推进,东部地区成效更显著。各省陆续打造数字乡村建设样板,这不仅展示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也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数字乡村建设。《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显示,相较于乡村经济和治理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高,86%的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第三,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和效能不断丰富。《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行政村开通宽带比例达到100%,全国“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行政村覆盖率达78.4%,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5.4%,设施栽培信息化率为25.3%。
2.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数字乡村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与基层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建设的标准规范有待健全。第二,数字乡村投建布局不合理、联动共享不充分,存在投入结构不均衡,建设区域不平衡,以及地域联动、城乡联动、部门联动不足等问题,第三,数字乡村建设技术基础薄弱、应用不充分,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应用场景耦合度不高。
1. 资源要素整合逻辑:数字乡村建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数字乡村建设可以促进技术要素研发创新,推动硬件设施智能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升级。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农业传统生产工具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实现设施装备强,为产业韧性强和供给保障强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创建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提供技术保障。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可以促进新要素赋能金融资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实现要素跨界高效配置。
2. 治理体系优化逻辑: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孕育更高级的生产关系
第一,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推动农村服务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可以促进“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高乡村生活的便捷度,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二,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正式制度现代化。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推动非正式制度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加速了信息传播,提升了乡村正式和非正式治理的有效性。
第三,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推动农村文化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主要以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等为主要内容。文物数字资源催生的数字技术、创意IP等新要素可以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重建经典乡土文明,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二是培养农民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三是推动传统文化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3. 创新人才驱动逻辑: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培育现代化劳动者
数字乡村建设可以促进劳动力的聚集和优化配置,增加农村现代劳动力的数量,为生产力提升提供基本保障。农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可以完善生产关系,激活农村“蓄水池”功能,吸引现代化劳动力回流,进而实现乡村发展动力的内源式变革。同时,数字乡村建设可以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高农村劳动力质量,为生产力进步提供决定性力量。互联网普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获得新信息、接受新知识,农业信息科技平台的建立促使农户掌握数字化生产技能,为生产要素等被动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和高效配置提供内生动力。
1. 坚持总体规划与局部示范并举,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推进提供指导。依据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方向,构建全局性设计和框架,有序安排基层试点推进工作,拓宽投入资金来源,多措并举引导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与实施。建立自上而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方案和各项配套政策,明确各主体的事权和责任,构建上下联动机制;大力推进基层试点建设与创新示范项目;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2. 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为基础,为数字乡村动能发挥提供强大支撑。数字基础设施是乡村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重要载体。各级政府部门应以攻克技术难题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为目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投建和改造。强化基础研发投入,攻克数字技术难题;推进乡村数字硬件平台载体与应用场景建设;提高数字基础设施普及率和使用率。
3. 以发展劳动力为核心,挖掘数字乡村驱动农业强国的内生动力。现代化的劳动力是建成农业强国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经济时代,应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思维认知,从方法上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提升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大力量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数字教育平台建设,为农村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构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乡村本土信息化人才培育。
4. 以内外联动为抓手,释放数字乡村建设的“双循环”活力。在健全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上,以推进国内农业农村数据共享为主体,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的双循环畅通高效,为数字乡村建设效果的发挥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完善乡村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和应用机制;建立数字乡村应用的多主体联动机制;完善农业对外合作体系,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黄惠春,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王雅婧,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