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金视角 > 正文

金院专家热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3-12-26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哪些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下一步如何找准发力点,有力有效做好“三农”工作?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组织智库专家对本次会议精神展开讨论。


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宜学的新县城

徐鸣

金院特聘研究员

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是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宜学的新县城。首先是宜业。中国县域众多,自然禀赋各异,区位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资源经济、文旅经济、农牧经济、工业经济、要素经济等特色产业。其次是宜居。推进县城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使县城成为在地城镇化的首选目标。再次是宜养。县域老龄化日趋严重。要重视县城养老事业发展,对老年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办好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氛围。第四是宜游。许多地方“农家乐”发展迅速,文旅经济大有可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村庄改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第五是宜学。促进县城繁荣,留住年轻人,很重要的是办好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质师资,不断提高县城教育水平。让县城成为“留住乡愁”、展现现代城市文明的窗口!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向广阔国土做大文章

董 峻

新华社国内部总编室终审发稿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新时代做好重要农产品保供工作应准确把握的宏观视野,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重要部署。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我国粮食消费构成中,用于养殖的饲料粮(间接消费)比重已超过居民口粮(直接消费)。粮食生产某种程度上和畜牧水产一样,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蛋白质和脂肪等大营养需求。但是,受耕地数量、单产提升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粮食产量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的难度很大,这就我们需要树立大农业观,从18亿亩耕地之外的广阔国土大做文章、做好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必须看到,在过去农业科技水平较低、过度依赖自然条件的时期,在近海捕捞和养殖、山地和林草资源开发等方面出现了“竭泽而渔”、破坏资源环境的情况。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满足居民食物营养需求为引领、以大食物观为统筹,科学合理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自然资源,农林牧渔并举,建立绿色、高效、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体系。

在满足居民食物各类营养需求中,要把大豆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是因为,大豆一方面是饲料粮的基本来源,另一方面是食用油的重要原料。在国际贸易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提升我国大豆自给率就显得格外重要,提高大豆单产水平是重中之重。这需要早日实现生产技术重大突破,以及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机化水平等一系列工作。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陈利根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对“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食物和大农业,一头连着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广阔消费市场。一方面,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更多强调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食物观需要“大眼界”,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要加快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立体、均衡、可持续、有韧性的食物系统,更高层次构筑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大农业观相较大食物观的视野格局更大,大农业观不仅包括大供应,还包括大流通和大消费。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食物观”的基础上,再提“大农业观”,可以说着是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总体而言,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持续提高,在此新形势下需要深刻把握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的内涵和要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完善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朱 晶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是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提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完善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强化粮食安全共同责任担当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愈发向粮食主产区集中。从2003年开始进行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划分以来,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始终维持在7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年,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以上,已经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大粮仓”。粮食主产区在稳定国内粮食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存在明显的正外部效应,其受益者是中央政府和从主产区调入粮食的省份(如粮食主销区等)。然而,受种粮的低收益性及农业的非税性等因素制约,粮食主产区容易陷入“产粮大省(县),财政穷省(县)”和粮财倒挂的窘境。多数主产区省份经济发展滞缓,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明显低于主销区省份。这进一步挫伤了主产区抓粮产粮的积极性,导致粮食净调出省份和净调出数量越来越少。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合理的经济利益补偿,理所应当且迫在眉睫。

从根本上讲,目前我国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更多是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单一的返哺型补偿,作为受益者的主销区并未充分承担利益补偿供给主体的责任。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就是要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从强制性和制度性层面规范与明晰主销区、主产区的权责利问题,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发展的粮食产销协作新格局。就具体操作而言,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重难点和关键在于:一是要 健全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法规的建设,从法律层面明确补偿的合法性;二是要 对补偿范围、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作出科学合理的测度和规定;三是要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组织体系,以解决“补偿形式-补偿途径-补偿征收和流通-补偿使用-补偿监督”等诸多环节的问题;四是要鼓励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创新,增强粮食主产区的“造血能力”,激发主产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缩小产销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产销区共同富裕。


强化农业科技动力机制

张淑萍

南京市委党校教授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申“强化农业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的动力机制,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为农业现代增动力。在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是不断缩小中国与其他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差距的根本出路。依据创新链理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度取决于“产学研用”融合程度,即农业基础研究、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和阶段有效衔接。针对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农业技术研发需求、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农业“四新”推广应用体系等薄弱环节,强化农业科技的动力机制,要着力解决好农业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农业“四新”落地最后一公里,以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业、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为重点,以建设农业科技平台为抓手,通过增强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和有效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发挥好农业企业和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在推广应用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新技术广泛使用,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支撑能力。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夯实富民增收基础

耿献辉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首要支撑。乡村全面振兴更需要构建具有内生动力机制的乡村产业体系,包括全产业链延伸拓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城乡互动的产业转移与承接等,乡村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带来人才、资金、技术等现代要素的优化配置,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乡村产业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消费者对农产品以及服务产品提出了更高质量的需求,从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等新“三品一标”出发,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生产体系和绿色生产体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农民是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的主体,农民富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目的,通过培训等措施增强农民人力资本,引导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其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来源。与此同时,通过技术推广等提升农民经营能力,在产加销一体化、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等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过程中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驱动力。多渠道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在空间。


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戚晓明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时代以浙江诸暨枫桥镇发展出来的“枫桥经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基于此,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将坚持党建引领和群众路线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基层党建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将党支部建在行政村(社区)、村组(自然村)、网格、各类社会组织等,通过层层嵌入、治理单元缩小实现党与群众连成一体、密切联系,在增强党建引领功能的同时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服务意识,化解乡村村民的各类问题,推动乡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取得新成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注重源头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扬“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精髓,将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务工作人员、法律顾问、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联动起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预警在先,提升平安乡村治理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实现法治基础上的“四治融合”,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以来,法治思维成为“枫桥经验”的核心思想,而自治、德治则是“枫桥经验”坚持群众路线解决问题的原有内核,到了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结合在一起,丰富和充实了“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推动着新时代乡村总体治理水平的提升。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进涛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基础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强化国家农业科学实验室的战略性和基础性地位。重点谋划建设一批农业农村领域国家实验室开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重点研究对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突破性产业技术和全国资源条件改造问题,并开展必要的基础性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鼓励优势科研机构与企业构建联合攻关创新平台。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通过优化体系结构、调整创新方向和产业技术攻坚重点,促进产业技术跨单位、跨学科、跨环节协同创新,以产业链内嵌创新链的创新组织方式解决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瓶颈,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根据农业生产的区域特点,设立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主要负责结合同一生态区或具有共性问题的农业发展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关键农业技术研究和区域资源改造。


大力实施乡村高标准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周军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我们感到,浙江“千万工程”内蕴的“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内核特别要深入学习:一是始终坚持农民主体的基本立场;二是强化城乡有机统一的系统思维;三是学好练精调查研究基本功。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总体要求、“四个走在前”核心任务,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目标不放松,查摆和瞄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凝心聚力、持之以恒实施“乡村高标准建设工程”,持续实施乡村高品质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行动计划,深化实施苏北农村住房条件可持续改善工程,着力实施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宜业化对接更新工程,建立健全乡村建设“建管一体化”长效运行机制,创造出真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杜焱强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耕地保护和利用。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人均耕地只有1.4亩左右,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2006年,“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耕地保有量保持18亿亩,并作为约束性指标。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针对耕地保护有诸多新亮点:第一,从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构建耕地保护制度体系。这意味着要全方面保护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不仅要保18亿亩数量,还要确保耕地质量有提升、产能有增加,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平衡。第二,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管护。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不仅在于建,还要重视建后的管护和利用,使之成为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第三,从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角度考虑耕地保护。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关键在于提高耕地保护主体的内生动力,目前实践中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比较收益偏低。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