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8个聚焦“三农”问题、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
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成为影响全球变局和大国兴衰的重要变量,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逆全球化趋势,全球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重塑全球分工格局与治理体系。在此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不仅是简单的农村发展问题,也是我们面临严峻的全球化挑战、面对危机逆周期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压舱石”。
如何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工作重点难点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对此,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开展专业性解读。
温铁军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三农”问题专家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首先,一号文件确立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提出之后,农业现代化的方式和内容也在发生变化。以往主要是数量型的粗放增长,比如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实现增产,通过企业化的资本增密提高规模等,但农户家庭与农村集体参与度不高、分享产业利润的空间不大。因此,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要强调转向质量效益型,要强调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态化发展。其次,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主要内容,提出县乡村规划统筹;最重要的是把产业留在县域,并且要在县域产业发展之中,让农民分享收益。其三,从以往的加快城市化改为城乡统筹、再改为城乡融合,这是国家战略内涵性调整。要让城市乡村的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实现自由流动,使方兴未艾的市民下乡创业创新带动产业兴旺,使大众参与式的农村现代化真正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我认为,以上这三个方面,也是今年一号文件直接呼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家战略调整的重点内容。
徐鸣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说,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两者密不可分,互为条件。农业现代化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了经济基础,农村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而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一个交集点就是农民的现代化。一代具有现代文化知识、现代产业技能、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农民能够成为未来农业农村的主体,才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培育一代新农民的理想途径就是城乡人的充分交融,年轻一代的农民去城市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其中一部分再回到农村来参与乡村建设。我们的公共政策就是要为这种城乡人的充分交融,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
董峻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新华社国内部总编室终审发稿人
“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是粮食稳产保供的关键之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提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压实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义务和责任。
应当看到,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差、农民“种粮不赚钱”的老问题仍有待破解。同时,近年来粮食进口数量攀升,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竞争力的要求迫在眉睫。确保粮农收益、提升产业竞争力,抓住这个“牛鼻子”的关键,是把中央关于粮食生产的利好政策贯彻落实好。这对各地的“一把手”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要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义务和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落地,同时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朱晶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夯实我国粮食生产的能力基础,打好“三大战役”
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强调“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加,夯实我国粮食生产的能力基础,端牢中国饭碗,关键是要打好“三大战役”。一是耕地“保卫战”。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二是种业“翻身战”,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启动种源“卡脖子”攻关计划,加速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三是科技“攻坚战”,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此外,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强化农业贸易风险管控能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也将是新发展格局下构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的关键所在。
周月书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求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主体和载体。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缺乏,一号文件着眼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创新抵押贷款业务,将降低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他农村经济主体进入金融市场的门槛,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因此,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郭忠兴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紧扣“二十字”总要求 系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二十字”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地区的具体化和目标化。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诠释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着力点。
事实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曾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相对于2021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及的总要求,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谓一脉相承。而在对“二十字”总要求的对比中,更能深刻领会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与节奏。
首先,党中央始终把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置于首位。在经济建设方面,不仅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也高度重视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重视产业融合与多业态的持续稳定发展。其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从抓好最基础的环境整治拓展到推动更高层次的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系统改善。再次,在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如一地尊重多样化、在地化的精神财富,持之以恒地彰显乡村文明的价值。另外,在政治建设方面,既强调了治理的形式,又更重视了治理的最终效果,蕴含了在乡村地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优化治理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最后,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要实现由“宽裕”到“富裕”的升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奠定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
姚兆余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加强农村基层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这个提法,精准道出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没有强有力的村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就失去“引擎系统”和“动力系统”。为了引导更多的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一是要加强培训工作,以县(市)为单位,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法律知识、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内容,对村干部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二是提高村干部的工资补助待遇,参考当地乡镇干部的工资水平,确定村干部的最低报酬标准,同时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村干部给予物质补偿和精神奖励。三是提高村干部退职后的待遇,通过政府补助和集体经济组织补贴的方式,增加村干部的退职待遇,缩小村干部和事业编制人员退休工资的差距,解决村干部退职后的生活保障。
徐志刚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乡村振兴过程中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让我国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国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应对逆全球化趋势和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涵,是党中央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实现中华复兴的重大英明决策。乡村振兴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非常重要。一是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关系的正确认识问题。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看似矛盾但实质统一。城市化过程是资源要素从农业和农村部门流向工业和城市部门的过程,而乡村振兴要求更多资源要素流向农业和农村部门,两者无疑存在冲突。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优先发展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四化同步”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有利于更高质量城市化发展,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及“四化同步”实现。当然,乡村建设确实需要特别重视集聚效应,应当避免乡村建设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二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问题。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需求量大质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首先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不仅需要大力培训乡村本土人才,实现人才素质和质量升级,更要引导优质人才流向乡村。但当前乡村振兴优质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人才“下不去”和“留不住”,不仅城市优质人才不肯流向农村,农村优质人才还大量流向城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农村低待遇,不断创造人才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加强人才三农情怀和兴农志向培育也极为重要。
龙开胜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随着新《土地管理法》明确界定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范围,土地征收范围势必会缩小。今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和土地征收共存,并成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范围之外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土地供应的重要途径。为积极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保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有必要尽快制定配套管理办法,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在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分配规则,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登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估价体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程序和管监机制等服务体系,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有效保障。
黄惠春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畅通农业农村投资循环,建立市场主导的乡村振兴投入内生增长机制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包括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在内的有机整体。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要补上这些短板,亟需加大农业农村投资建设力度。现有的偏重于投入机制的政策措施明确了乡村振兴“谁来投”、“投什么”,旨在解决乡村振兴投入的资金来源问题,但“怎么投”、“投资效率”以及如何促进“投入增长”等问题在现有的政策和理论框架下无法得到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乡村振兴投入问题,必须畅通农业农村投资循环,打破对政府投入的路径依赖,建立市场主导的乡村振兴投入内生增长机制。具体来说,包括投入主体市场化、投资资本循环畅通、政府市场合理分工以及投资风险总体可控四个方面的内容。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就是一个市场化的乡村振兴创新投资路径。通过基金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可以充分激发投资主体内在的驱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审核: 俞建飞
校对: 赵士海
编辑: 李佳玉 徐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