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线任务要求。肩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务的江苏,如何守好“三农”压舱石,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记者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朱晶:
记者:食为政首,粮安天下。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粮食大省,近年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表现如何?
朱晶:江苏作为东南沿海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省份,经济强仍不忘多打粮——用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7.6%的蔬菜、3.4%的肉类、6.6%的禽蛋和7.3%的水产品。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更是首次突破760亿斤,连续11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充分彰显了发达省份主动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果敢担当,也为全国范围内探索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协同保障、推进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了先进典型、树立了良好示范。
记者:“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是今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中提及的目标愿景。对于这一蓝图规划,请问您是如何理解的?
朱晶:伴随着省内人均GDP突破2.2万美元,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基本完成从“温饱型”向追求质量与健康的“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因此,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江苏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关注粮食生产方式的创新和升级。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强粮食流通体系的建设,优化粮食储备和调配机制,以更好应对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记者: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面向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朱晶:一是要面向科技要产量。聚焦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建设粮油高产优质片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转移到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有效提升品质上来。二是要面向耕地要产能。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改。三是要面向大食物资源要热量、要营养。推动内陆渔业和海洋渔业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好“蓝色粮仓”。加强食用菌多元产品研发,大力开发森林食物、藻类食物、新型食物,推动未来食品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四是要面向政策要支持、要保障。健全粮油生产支持政策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千方百计提升种粮农民收益与种粮积极性。
(作者:朱晶,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来源: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