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挖掘花生扩种潜力。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针对花生提出发展意见,对该产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针对花生扩种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周力和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钟山青年研究员张凡。
扩种潜力何在
花生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种植积极性高。首先,花生市场价格本身就相对高一些,据中国花生信息网,2024年花生油批发价格分别比大豆油和菜籽油高出约85%和75%,农户种植积极性高一些。其次,花生亩均净利润高。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2023》,近三年花生亩均净利润440元。此外,花生存在较大节本空间。当前我国花生用工成本高昂,2022年全国花生综合机械化率(67.05%)低于农作物平均水平(73.11%),远低于大豆(87.95%),亩均用工成本占比(44.59%),远高于大豆(25%)。参考美国花生生产数据,实现全程机械化后花生用工成本占比可降至35.30%。可见,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我国花生仍有较大的利润上升空间,可进一步提高农民积极性。
花生产油效率高。据测算,全国平均每亩花生的产油量相当于1.9亩油菜或4.2亩大豆的产油量,花生在大田油料作物中产油效率最高。在我国土地资源刚性约束的背景下,适当扩种花生最有利于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率。可见,扩张花生本身具有战略意义。
花生油消费潜力大。如果进一步释放花生油消费潜力,尤其是食堂、餐馆等大批量消费场所,由需求驱动的供给扩张则更具潜力。因此,通过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改进制油工艺、加强花生蛋白的利用,花生油可以在保障生产者利润的前提下推动零售价格下降,释放花生油消费潜力。
综合以上方面,两位专家表示,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和饲料蛋白质的自给率仅分别约为32%和71%,其中大豆的进口依存度高达80%以上,且进口来源国高度集中。花生是单产、单位面积产油量和种植效益最高的油料作物,而且富含优质蛋白,对干旱、渍涝、瘠薄土壤等不良环境适应性强。从大食物观视角看,扩种花生以持续增强多元化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挖掘不同产区潜力
专家认为,基于我国花生的产地布局,应因地制宜挖掘不同产区潜力。
一是传统产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支持政策和种植结构调整,一些传统的花生主产省份种植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与历史最高相比,山东、河北、广东、安徽、吉林、江苏六省合计减少种植面积1750万亩。未来随着政策支持体系调整和完善,以及由高产早熟品种推广带来的麦后夏播面积的扩大,如果按照恢复20%的缺口计算,这些省份将有350万亩扩种潜力。
二是东北优质花生产区和西北新兴产区。拓展东北三省、新疆等产区花生扩种潜力,乐观估计可扩种的花生面积有1000万亩。东北地区花生品质好、市场价格较高,农户种植积极性较强,而且有深翻土地的耕作习惯,花生重茬问题不明显,地方政府也鼓励油料作物扩种,扩种潜力大。新疆通过与棉花轮作,每年可以扩种花生百万亩以上;如能有效统筹水资源,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扩种潜力更大。
三是间套作复合种植推广区。间作套种是一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的农业种植方式。若在山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推广花生与其他作物间套作复合种植,有望扩种花生200万亩以上。
四是边际土地利用。我国内陆滩涂有近8829万亩,适合种花生的河滩地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南、四川、河北等地。这些地区不仅河滩地资源丰富,而且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为花生生长提供了良好自然环境。并且这些地区花生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种植技术,能够确保花生的高产和优质。此外,花生可以在中轻度盐碱地上生长,如能有效开发河滩地和盐碱地,即使将这些资源仅利用0.1%,就将增加50-60万亩的花生种植用地。
扩种要综合施策
产前对策方面。一是实施花生生产者补贴,引导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调整生产者补贴资金等措施,实现花生与大豆、玉米等同等待遇,实施生产者补贴。建议参考新疆等地做法,对花生种植者提供300-500元/亩的补贴。部分地区试点梯度补贴。补贴方式采取“预付制”,规划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扩种。二是在局部耕地资源紧张地区探索实施花生与大豆、玉米“增减挂钩”政策,推进结构优化调整。
产中对策方面。一是制定花生机械化专项扶持政策,推动机械化水平提升和节本增效。积极推进花生种植、收获、脱壳、清洗、烘干、加工等全过程的机械化,提供示范基地建设补助、改装研发适应不同土壤地形(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农业机械补助,如引进复合种植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如通过无人机和传感器等手段监控和管理花生作物,优化资源使用,助力花生产业节本增效。
二是加大对花生关键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将花生纳入国家农业重点研发计划、生物育种专项等项目的重点支持范围,享受与大豆、油菜等作物相当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对花生产量、品质影响较大的白绢病、果腐病等重要土传病害的抗性以及连作障碍的克服问题。同时,针对黄曲霉素污染防控,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黄曲霉素污染防控基础研究、抗病品种培育生物防治技术研发。
三是创新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产品,提质减损。通过降低龙头企业的低息贷款门槛,从而强化产业链的资金支持。构建“气象指数保险+衍生品”模式,通过保费补贴、扩大保险覆盖范围等措施,利用期货或期权进行对冲,提升花生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帮助生产者有效应对生产风险,促进花生产业提质减损。
产后对策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产后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花生烘干、收储、粗加工等产后服务。鼓励花生生产大县的龙头企业作为核心,搭建集烘干、仓储、运输、收购等服务一体化的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增强代烘代储代销能力,进而增强花生产业链的韧性和整体价值。同时,出台花生收储支持政策,培育大型花生(油)收储企业。花生不在我国农产品收储范围内,面临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应将花生纳入收储政策范围,并通过提供收储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来培育和扶持大型花生(油)收储企业,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通过收储操作稳定市场,保障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促进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地方政府需要统筹完善重要粮油作物的制度设计,平衡作物供给,提升重要农产品总供给效率。在典型产区进行花生扩种的综合试点,粮油并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两位专家表示。
(作者:周力,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张凡,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钟山青年研究员)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