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与农业大省,江苏立足鱼米之乡底蕴,整合利用省内各地乡村的山水草木、传统手艺、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加工、特色手工业、特色休闲旅游等乡村特色产业链,把 “好资源”转化为 “好品质”,依托“好品质”建设 “好品牌”,在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打造特色乡村产业链条,建设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乡村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截至2024年9月,江苏已建设超10亿元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2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79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8个,获批建设5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小特产”已经逐步形成县域富民“大产业”。第二,注重农产品加工扩量提质,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实现乡村特色产业协同化发展。在加工环节,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7150家,总计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在流通服务环节,建设了一批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冷链集配中心,新增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容积超过100万立方米。第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深入挖掘农业多元功能,持续开展以 “苏韵乡情”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推介活动。2023年,全省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到1078亿元。加快构建优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覆盖农资配送、农机作业服务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领域。2023年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各类服务主体达7.4万家,年服务规模超过7000万亩次。第四,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化肥农药实名制购销渠道,探索推行化肥农药定额制使用标准,推广生物有机肥与低毒、低残留农药。2024年完成太湖流域农田退水污染核心防控区划定,总面积约188万亩。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时代定位与战略选择。通过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乡村特色产业,可以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助力江苏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加快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引领链式延伸改革,巩固特色产业链条体系。一方面,统筹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协同发展,加强区域公用品牌的规范化培育和管理工作,以加工业发展引领农村一二三产纵向深度贯通。在发挥稻米、茶叶、水产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米淀粉、米蛋白、稻米油等精深加工产业,以及预制菜等新型业态,丰富产业应用场景,提供多元终端消费食品,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另一方面,改革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集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农资供应链协同机制。加大农村电商扶持力度,培育示范电商企业,强化电商人才培养,鼓励营销模式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创新特色项目改革,强化特色产业集群效应。一方面,紧贴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家庭经营项目改革创新。利用闲置空地发展果蔬种植、花卉园艺等庭院经济,推广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模式,实现林业资源立体利用。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打造江苏特色乡村民宿品牌,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带动乡村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深化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改革,支持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富民产业。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发展壮大稻米、生猪等5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提升79个农业产业强镇的综合实力,形成县域特色富民产业互促互补格局。
深耕乡土文化建设,激发特色产业融合活力。一方面,深挖乡村文化资源,整合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要素,以“苏韵乡情”推介互动为引领打造江苏特色乡村旅游精品品牌。举办农耕文化节、乡村音乐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建设。另一方面,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改革,鼓励文化企业、艺术创作者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将文化创意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景观打造、民宿建设等环节,促进农业与文化、康养、教育、体育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深化数字乡村应用创新改革,利用数字技术深入挖掘和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推动绿色种养改革,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种养模式改革。加大绿色农产品种养扶持力度,鼓励生态种植、健康养殖等绿色生产方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生物防治技术,完善高标准农田长效管护机制。另一方面,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改革,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集群。完善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绿色发展。通过认证标识、宣传推广等手段,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拓宽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
(作者:严斌剑,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秦润秋,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
文章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