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在以后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精辟论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也是具有安邦兴国意义的战略产业。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农业的新发展,这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努力推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农业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充分认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目标。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农业总产值占全球农业总产值的22%左右;粮食年产量达到6.9亿吨,位居全球第一;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超过63%,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但总体来说,我国仍是农业大国,而不是农业强国。按照现代农业强国的特征,我国农业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2020年仅为0.74万美元,远低于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五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57万美元。二是农业前沿性科学技术发展滞后。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但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普遍在80%以上,我国农业科技仍主要处于跟跑或并跑状态。三是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不足。有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以小学及初中水平为主体,而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一般在高中水平以上;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也存在传统人才多、复合人才少,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状况。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以农业的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农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实现我国农业由量到质的转变的新飞跃,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作物的抗逆性,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减少对外部粮食市场的依赖,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其次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有助于保护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提高农业竞争力。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有助于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第四是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引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第五是繁荣农村经济。以创新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现代农业崛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总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根本转变,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深刻把握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并强调要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原理,是对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创新。
现代农业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科技进步引发了传统农业的一次次转型升级。从历史维度看,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到人畜并作,以经验为主的传统农业养活了世界上众多人口。工业革命发生以来,农业进入机械耕作的时代,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被称为“绿色革命”。20世纪下半叶,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起,以杂种优势理论、遗传学理论等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育种技术、生物肥料农药技术等使得农业面貌为之一新。当前,以生物技术、基因技术、新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并加速向农业领域深度渗透、跨界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农业劳动对象,拓展了农业生产边界,创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也为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先是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逐渐摆脱主要依靠耕地、化肥、农药等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发展路径,努力形成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其次是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还涵盖了数据、技术、管理等新的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再次是在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下实现传统农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在农业新技术引领下,深化农业农村各方面改革,既体现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也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出农业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农业历来是传统产业占比最高的行业之一,在农业领域尤其要注重发展前一类新质生产力,把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并大力培育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的未来产业。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使农业逐步成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
努力推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
当前,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三农”战线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新任务。要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出发,高度重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努力推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积极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强大动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瞄准世界农业前沿科技,超前规划部署一批农业原创性、颠覆性新科技,争取在农业的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以领先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布局农业的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农业高科技阵地,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引领作用。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面向未来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生物种业、智能农机、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新型食品等农业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品质,满足社会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发展休闲农业、田园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农业生产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数字时代要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据赋能为发展主线,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数据库,推广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提高农业资源效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低碳绿色发展。
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人才队伍。按照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趋势,努力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新农人”的综合素养,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培养一支既懂农业又懂科技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各级应加大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推广工作,鼓励并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服务和政策性担保,加大对新型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强化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深入了解当今世界农业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及大学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农业经验和技术。大力引进国际著名的农业科技企业,提升农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农业规则制定,努力维护国家的农业利益。
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阔。农业新质生产力像和煦的春风在绿色的田野间荡漾,催生出万物勃发的生机。我们希望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挟新技术革命之力,给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加快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的步伐,使得中国农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徐鸣,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文章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