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专家观点

【新华日报|智观江苏新实践】李天祥:树立大农业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发布日期:2024-03-09    作者:     来源:     点击: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又一次为江苏大地送来浩荡东风。殷切嘱托,催人奋进。江苏发展每到关键时期、每逢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把脉定向、指路引航。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新征程上,江苏一直以昂扬的姿态,铆足干劲,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努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好答卷。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农业不仅包含种植业、林草业、畜牧业和渔业等,还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及上下游复杂环节。农业的功能也不只是提供食品和原料,还具有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属性。发展多元链条和多功能性的大农业,把一些长期被忽视弃置的乡村资源重新利用起来,让过去被隐藏的资源价值显化,能够赋予农业农村新的发展动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大农业观,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与支持保障。

一是要思维转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思想,重视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建构,将大农业产业作为一个既有品类与功能差异,又是“接二连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农业产业链体系建设。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全面发力,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为方向,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利用好各种农业资源,尤其是闲置资源、低效资源和潜在资源。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联动农林牧渔、融合农文旅、前后端延伸与上下游拓展,加速打造“六次产业”(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农业向深层次进军步伐,推动农业产业领域更宽、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条更长,不断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二是要市场导向,立足优势与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供给。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价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优胜劣汰功能,让市场在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价值空间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大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与此同时,还应瞄准市场需求变化,向品质与特色要效益,向创意与服务要市场。积极开拓“农业+”特色新产品,培养新业态、营造新场景、释放新活力。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优质企业带动产业提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提升农产品价值承载能力和品牌溢价、品质溢价能力。

三是要科技引领,推进技术创新与数智化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发展,以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协同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持续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瞄准农业“卡脖子”技术领域,集中资源联合攻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引导生物科技、新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拓展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新业态培育的广度和深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充分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智慧乡村、智慧农业、智慧仓储、智慧物流、数商兴农水平,给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插上数智化翅膀,实现精准化生产、互联网化销售、智能化决策和社会化服务,推动传统农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变,实现行业生产力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四是要改革驱动,强化制度创新与配套保障,完善基础支撑。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建立健全农村商品、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完善国家农业投入增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加大财税、金融和土地政策支持力度,执行好中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有效支持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农业企业发展,保障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在夯实现代化大农业经营体系的方向上,构建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人才队伍建设,补齐乡村道路、物流、信息化、数字化等领域的短板,培育更多现代化大农业亟需的专业人才。

(作者:李天祥,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2024年3月9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