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专家观点

伍振军: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解困农业

发布日期:2016-05-17    作者:王白羽          来源:     点击: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大宗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严重倒挂,农民生产净利润很低,农民全面亏损,农产品库存压顶,国家收储代价巨大等,深层次原因是国内国际、三产产业、农业内部产业等“三个资源配置扭曲”。

解困农业,需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调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理顺“三个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保障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

 

大宗农产品价格全面倒挂

1玉米国内国际现货价差距很大

近几年来,玉米国内国际现货价一直保持很大差距。2014年玉米国内现货价比国际现货价甚至高出1700元/吨左右。2015年以来,玉米国内国际现货价差距保持在1000元/吨以上,最高超过1400元/吨。国内玉米价格与进口玉米价格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国内玉米生产成本过高,毫无比较优势。2015年10月16日,我国配额内玉米进口到岸完税价只有1601.97元/吨,比国内玉米现货价低460.22元/吨。其实,无论是从长期的玉米现货价比较看,还是从某个时点的FOB(船上交货价)监测数据看,我国玉米生产成本价格要比国际玉米生产成本高很多,毫无竞争优势可言。

2小麦国内国际现货价差距较大

近两年,小麦国内国际现货价差距保持在800元-1300元/吨之间,2015年10月份之后,国内小麦现货价虽有所下降,但小麦国内现货价比国际现货价仍然高出900元/吨以上。

3稻谷国内国际现货价差距也很大

自2009年到2012年,我国稻谷价格从2000元/吨攀升到2800元/吨左右,并在随后3年内一直保持在2800元/吨左右。到2015年下半年,稻谷国内国际现货价差距也在1300元/吨左右。

4猪肉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上下

近5年来,猪肉价格一直在24元/公斤上下波动。同期进口价格相对平稳,一直在12元/公斤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很小。近两年,我国能繁母猪快速减少,生猪供给大幅度减少。在国内猪肉消费量稳定增长、进口猪肉又难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的情况下,国内猪肉价格必然迎来一定时期的上涨,国内猪肉与进口猪肉的价格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5棉花价格差距大幅度缩小

自2011年我国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来,国内国际棉花价格差距长期保持6000元/吨-8000元/吨的水平,2013年年底差价甚至超过8000元/吨。近两年棉花进行目标价格改革后,国内棉花价格和进口棉花价格差距保持2000元/吨左右,差距明显缩小。

6大豆国内国际价格基本趋于一致

我国大豆进口已经放开,大豆进口关税税率仅为3%。2015年12月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创记录的8169万吨。因为关税很低,我国大豆和进口大豆成本价格价差保持在较合理的水平。在进口大豆到港成本价的基础上,计入各项费用,国内国际大豆价格逐步趋于一致。

7国内白糖价格约是进口价格的2倍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国内白糖价格保持在进口价格的2倍左右,价格差距保持在2000元/吨-3000元/吨的水平。
总之,近几年来,我国粮棉油糖肉等大宗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差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除了大豆等完全放开的农产品价差逐步减小,食糖、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倒挂程度逐步加深,大宗农产品价格严重倒挂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农民全面亏损

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同时,大宗农产品生产净利润反而很低,农民陷入全面亏损。可以预见,在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人工成本、物质费用仍处于上升势头,除了个别农产品比如生猪价格有所回升养殖利润可能会有提高,农民仍然全面亏损。

1三大主粮生产净利润很低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粮食种植净利润很低。2014年稻谷种植净利润为204.83元/亩,小麦87.83元/亩,玉米81.82元/亩,比2013年略有改善。但2015年玉米临储收购价最高降低了0.13元/斤,据匡算,即便玉米种植人工成本、物质费用不提高,农民也将亏损19元/亩。2014/15年度我国东北玉米临储收购量在7000万吨左右,若2015/2016年度继续保持上一年度收购水平,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将至少减少182亿元,农民亏损面很大。

2经济作物全面亏损,棉花亏损严重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4年我国除粮食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净利润几乎全为负值。我国甘蔗种植净利润为-150.04元/亩,2010年到2013年国内甘蔗每亩净利润从785元/亩下滑到116.81元/亩, 2014年降到负值。从棉花看,棉花净利润在2010年到2013年从983元/亩连续下滑到-214.98元/亩,2014年甚至为-686.44元/亩。从大豆看(这里把大豆归为油料类),2013年国内大豆每亩净利润已经下滑到33.68元/亩,2014年降为-25.73元/亩。

3生猪养殖整体亏损

2010年到2013年我国生猪养殖整体净利润从417.41元/头连续下降到-1.09元/头,处于总体亏损状态。2014年生猪养殖亏损更加严重,生猪养殖为-128.26元/头、其中散养生猪为-242.04元/头,规模生猪为-14.18元/头。

2015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迎来恢复性上涨,生猪养殖盈利状况有所改善。但长期看,国内国际猪肉价格长期严重倒挂,国内猪肉价格是进口价格的2倍以上,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将面临国际肉类企业巨大的竞争压力。

农产品库存压顶

我国粮食库存压顶问题尤为突出。从三大主粮看,根据2015年下半年的预测,2015/2016年度我国玉米、小麦、稻谷库存合计高达2.54亿吨,将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据万得资讯数据,小麦库存预计为5559.7万吨,小麦库存消费比预计为52.5%,比全球高20.7个百分点。玉米库存预计高达1.62亿吨,占全球库存的85.66%。预计2015/2016年度库存消费比达87.09%,比全球库存消费比高67.85个百分点。按照库存消费比17%的粮食安全标准计算,我国多储备了1.34亿吨高价玉米。随着玉米临储再次启动,玉米库存将再次攀升。

这么高的粮食库存是怎么形成的?从供给侧看,一是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有力推动产量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三大主粮总产量从4.25亿吨提高到5.01亿吨,增产17.88%,玉米增产幅度达33.10%;小麦增产16.30%;稻谷增产4.79%。二是粮食价差驱动进口量快速上涨。2010年以来,三大主粮国内国际价格差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驱动进口逐年增加。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公开数据,2010年我国稻谷(按照大米:稻谷=7:10换算)、小麦、玉米进口量合计有331.39万吨,2015年约达到1301.30万吨,增长3倍。

从粮食总供给看,2010年-2015年我国三大主粮产量和进口量合计从4.29亿吨大幅提高到5.14亿吨,幅度达19.81%。玉米提高幅度最大,达35.26%,小麦次之,提高17.92%;稻谷最低,也有7.09%。从需求侧看,我国粮食总体消费量小幅平稳增长。2010年-2015年三大主粮消费量从4.53亿吨上涨到4.74亿吨,仅上涨4.63%,比供给上涨幅度低15.18个百分点。玉米消费量上涨13.76%,比供给上涨幅度低21.5个百分点;稻谷仅上涨0.22%,小麦甚至下降1.8%。供需变动的结果是2010年-2015年三大主粮总供给量累计达28.56亿吨,而同期总消费量累计仅27.36亿吨,供给比消费多1.20亿吨。加上同期累计进口超过2000万吨玉米酒糟,以及大量大麦、高粱的替代作用,保守估计粮食库存增加量或超过1.4亿吨。

从棉花看,自2011年我国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来,国内国际棉花价格长期保持较大差距。在大量进口棉花、棉纱的替代作用下,生产的就都进入了仓库。据修正后的数据,2014年、2015年期末我国棉花分别高达1285万吨和1196万吨,皆占全球棉花期末库存的58%以上。同期我国棉花年末库存消费比处于极高水平。2013年至2015年期末我国棉花库存消费比分别达到161%、171%和163%,比中国以外地区高出112个、116个和112个百分点。

 

国家收储潜亏巨大

这些年来,我国实际上是在以举国之力为世界农产品市场托底,不仅使我国面临极大的去库存压力,而且付出了巨大代价。目前我国玉米进口到岸完税价比国内玉米批发价还要低460元/吨左右。按照我国多储备了1.34亿吨玉米计算,当前全球玉米供给充裕,若适时进口补充库存,可为国家节省600亿元以上。又据大连商品交易所人员估计,我国玉米库存费用,包括仓储、运输、利息等各种成本约为300元/吨。我国多储备了1.34亿吨高价玉米,相当于多支出400亿元的库存费用,国家玉米巨量库存潜亏合计高达1000亿元。

我国农业生产出现的严重问题让国家处于“两难困境”。一方面,若降低农产品支持价格以减轻收储压力,农民生产利润将进一步下降,亏损面更大,粮食产量也会下降。另一方面,若保持或提高支持价格以保护农民利益,则国内国际价格倒挂更加严重,国家收储潜亏更大。长期看,国家补贴成本高、收储代价巨大、土地水资源严重透支、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压力极大,我国农业发展根本不可持续。

深层次原因

农业的这些严重问题,深层次原因是我国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即消费者需要的、市场紧缺的农产品农民没有生产,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又生产太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要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问题实际上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发挥作用,三个资源配置被扭曲,农业生产要素流动遇到严重障碍。

1国内国际农业资源配置扭曲

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严重倒挂的现象,实际上表明我国未能根据国际农业资源的变化来配置国内农业资源。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只有15.6%,对农产品保护力度是很低的,换而言之,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一个开放的农业贸易和投资体系中。想方设法挡住进口,短期看有风险,长期看很困难。短期内国内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倒挂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形成价格堰塞湖,一旦湖堤崩溃,将对我国农业造成更大冲击。长期看我国作为全球农业体系中的一员,若不能根据国际农业资源的变化来配置国内农业资源,既不符合世界农业经济发展潮流,也违背基本经济规律。

2三次产业之间资源配置扭曲

我国三大产业就业比重中一产比例仍然偏高,近几年我国各大宗农产品价格连年上涨也减缓了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偏低,农产品产量大但是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并没有通过加工业的发展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等,表明我国一产与二产、三产之间资源配置扭曲。

3农业内部产业资源配置扭曲

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比较效益一直极低。据发改委数据,2014年我国棉花、糖料、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净利润都是负值。2014年蔬菜平均每亩净利润为2069.78元,是稻谷的10.1倍,小麦的23.6倍,玉米的25.30倍。2014年苹果种植每亩净利润为3480.85元,是稻谷的17倍,小麦的39.6倍,玉米的42.5倍。据统计数据,全国所有产粮县,粮食产量集中,经济发展水平就越落后,人均财力就越低,对转移支付的依赖也就越大。这充分说明我国粮食、棉花、糖料等土地密集型农业产业与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之间资源配置不合理。

 

推动要素自由流动

要解决这些严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必须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系列“一号文件”精神,深化供给侧改革,对农业资源配置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理顺国内外、三次产业、农业内部产业之间资源配置,推动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农业发展新战略。

1.改革直接价格补贴为间接补贴

理顺农产品市场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来调节一二三产间的资源配置,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加快土地要素流动;发展新型产业、互联网农业等,引导二三产业资金、技术进入农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等。实际上就是要求改善三次产业之间资源配置扭曲的情况,通过市场来调节一二三产之间的资源配置,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
长期来看,除口粮等必须确保绝对安全的品种,应让市场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国家把节省下的农业价格支持费用、农产品仓储费用,国家农产品储备“走出去”获得的盈利等资金整合起来,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支持一二三产联动,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农业生产能力建设补贴,降低农业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构建生产者收入保障体系,弥补价格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下力气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

2.加快培育农业比较优势

从世界农业发展大局看我国农业发展,就应根据其他主要农业国家发展特点培育我国农业比较优势,推进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小,平均经营规模仅相当于韩国和日本的1/3、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部分品种规模经营程度更低,湖南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户均耕地不到4亩,北海道长沼地区是日本的水稻主产区,户耕地超过200亩。从世界农业资源配置角度看,在我们已经缺少有效保护手段的情况下,我国如此低的人均、劳均土地资源,却下力气支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对培育我国农业比较优势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从数据看,我国蔬菜、水果、桑蚕等农业产业产值、利润较高。培育我国农业比较优势,应该大力支持蔬菜、水果、桑蚕、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事实上我国已经成为蔬菜、茶叶、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国。现在,一方面要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资金资源要素向优秀的新型的经营主体聚集,提高农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改变农业内部产业之间资源配置扭曲状况,培育畜牧业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

3.建立三个层次农产品储备体系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国有和民营粮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在主产国投资建立仓储物流设施,储备大宗农产品,以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储备效率,实现国家战略。具体举措可以考虑将我国农产品储备划分为口粮、谷物和大宗农产品储备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口粮储备。建议国家根据稻谷和小麦的生产、消费周期等确定国内口粮储备安全线,以国有粮食储备单位为主体,主要在国内储备必要的口粮,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第二层次是谷物储备。加强对全球重点国家农业开发潜力、环境与风险分析,预先做好玉米等谷物进口规模、价格和来源地研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谷物供给。国家确立谷物总体储备基本安全线,玉米及超过安全线以外的口粮,部分由国有及民营粮食企业在全球布点联合储备,部分可以参考“东盟+3”大米应急储备的方式联合其他国家进行储备。

第三层次是除口粮、谷物的大宗农产品储备。国家发布储备指导数量,具体操作主要由国营民营企业共同在全球布局完成。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应优化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全球布局,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稳定经贸关系。应加强对全球重点国家,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开发潜力、环境与风险分析,促进农业“走出去”,加快农业投资贸易步伐。

4.发挥政府作用,保障粮食安全

应针对粮食生产特点,采取不同措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贯彻“口粮绝对安全”大政方针,保护好农民积极性,防范口粮受进口冲击大幅减产。二是慎重制定和发布粮食保护价。保护价要能发挥出对粮食生产规模、结构的调节作用,避免种植后发布保护价,损害农民利益、影响粮食安全。三是尽快制定实施耕地轮作休耕政策,防止耕地抛荒,确保耕地生产能力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