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聚焦两会|姚兆余: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江苏最美岸线

发布日期:2024-01-31    作者:     来源:     点击:


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江苏最美岸线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岸线是彰显流域国土空间美丽和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建设最美长江岸线,有利于促进长江岸线资源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加快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走在前、做示范”,以优异成绩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这一时代命题,近年来我省全力打造长江沿线“国家展厅”“长江客厅”, 有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拓展区建设。但是,在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最美岸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长江岸线建设的系统性规划不足。目前长江岸线上下游、左右岸、区域间保护和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空间规划偏散、岸线利用效率偏低,经济建设与岸线保护协调不到位等问题。

二是长江岸线“标识度”不够明显。例如,南京作为长江最美岸线建设的重要支柱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建设一直集中在江南,一些城市地标性建筑都分布在鼓楼新街口或者河西。游轮进入南京江面,白天看到的是一个个楼盘;夜晚只能看到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五桥和阅江楼偶尔亮灯,与重庆、武汉等长江沿线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是游轮码头等基础设施亟待加强。南京五马渡长江客运港是国家批准的我省唯一的长江游轮码头,但现在只有一个泊位,只能满足南京旅游集团自身的长江游轮停靠,合理泊位需要6-8个。

江苏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最美岸线,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主动融入和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长江沿岸的众多璀璨明珠中,努力成为最闪亮、最吸引人的那一颗。为此,建议:

一、统筹规划布局,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制定完善专项规划。要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将我省长江文化公园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纲要、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建设方案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长江岸线利用和港口管理等专项规划,包括生态和绿化规划、沿江天际线等城市设计规划、亮化美化规划等。

二、打造长江文化江苏标识,重点筹建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展现国际水准、中国气派、江苏特色为定位,筹建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作为江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引领项目,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应突出江苏长江文化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并与未来改造工业码头建设的游轮母港紧密衔接,实现水岸联动的创新型博物馆。

三、高标准建设长江岸线风貌带,精心打造“江苏外滩”。对标上海、武汉、重庆等外滩建设重镇,形成江苏特色的长江“外滩”建筑风貌群。加快五马渡长江游轮母港码头建设,将其打造为长江全流域最大内河游轮母港与长江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加快改造南京上元门港区原14号码头,建成长江全流域靠泊能力和旅客吞吐能力最大的水路客运交通设施。推动码头、岸线、游船资源联动开发,港口枢纽区、过江通道、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统筹推进,形成江苏特有的外滩风景线。

四、充分挖掘江苏特色,活态展陈“桥梁艺术博物馆群”。江苏拥有432公里沿江展示线,现已拥有包括南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数十座长江大桥,更多的长江大桥正在规划建设中。建议对已经建成或者在建的江苏段长江大桥进行分类管理,统筹规划,定期进行亮化美化,并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与文化策划相结合,与宣传工作相结合,展现江苏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发展的建议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等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助党委和政府开展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十四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在政策引领、平台搭建、资源支持、服务创新等方面大力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拥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2576家,分布在社会慈善、社区建设、防灾减灾、司法矫治、就业援助、信访维稳、社会服务等领域,不仅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社工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社工服务机构在党的领导下,秉持专业理念,践行服务使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社工服务机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政府的主导统筹作用不够突出,顶层设计还不到位。政府的主导统筹是社工服务机构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从目前实际状况看,政府主导统筹作用发挥得不够,顶层设计还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在政策引导、专项资金配套上缺乏具体措施,导致社工服务机构建设的总体进度不够快。二是尚未建立有效的工作体制机制,政策执行力度受到一定影响。三是未能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民政、妇联、残联、工会、基层政府、社区等部门均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存在项目重复申报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第二,财政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执行出现偏差。一是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大。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迟缓和财政萎缩的影响,政府购买服务支出不断减少,每个项目经费只有3-5万元,而且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导致社工服务机构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二是政策执行不到位。如2021年12月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规定“政府购买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数量不低于项目执行总人数的75%,项目人力成本不少于项目经费的80%”,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地方规定项目执行人员补贴不得超过总费用的40%,导致从业人员待遇较低。三是税收优惠政策未能落实。如现有税收政策规定,社工服务机构要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缴纳一定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再如年度财税核算时,如果机构存在盈余,则需要上缴20%的营业税,导致社工服务机构采用“突击花钱”或“转账”等方式来规避高额税收。

第三,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品牌建设意识不强。调研中发现,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理念、专业意识和服务技巧等方面的水平有待提高;除了帮扶困难群体等传统服务外,在矛盾调解、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同质化现象,忽略了机构自身独特的功能定位和品牌建设。

第四,人才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强。目前我省社工人才待遇相对较低。调研中了解到,助理社工师每月实际收入大约3500元,社会工作师大约4500元。较低的薪酬待遇,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此外,社工人才的职业体系不健全,职业发展、职称评定和晋升空间受到诸多限制,导致社会工作者离职、流失等问题比较突出,离职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第五,社会认知度不高,社工服务机构的公信力较低。由于社工服务机构成立时间不长,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社会认知度不高。一些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全面认识,支持力度不够;基层单位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的认识不足,常常把社区行政性事务交给社工服务机构,影响社工服务机构的正常工作;民众对社工服务机构社会认同度较低,甚至存在戒备心理,很少主动上门要求服务。

二、推进我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一,构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工作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议由省委领导牵头,建立省级社会工作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社会工作发展办公室,挂靠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推进全省社会工作发展工作,编制江苏省社会工作发展规划,研制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制订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民政、教育、人社、卫健委、卫生健康、司法、公安等部门成为社会工作发展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配合完成相关工作,从而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共同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社工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决定了其“造血能力”匮乏,项目运转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支出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为4.6%。目前我省政府购买服务尤其是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还不大,与江苏省作为发达省份的地位不相称,与我省“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不相称。建议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形成“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形成稳定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

此外,要加强社会服务资源的统筹管理,建议建立全省社会工作服务信息平台,对全省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登记,对不同部门的服务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减少重复购买服务,加强服务绩效联合评价,构建有利于社工服务机构健康规范发展的环境。

第三,提升社工服务机构能力,加强服务品牌建设。社工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专业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媒体宣传能力。为了提高社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议主管部门通过举办高级研修班、工作研讨班等方式,对社会工作管理人员、督导人才、服务人员进行培训,除了邀请高校教师和机构专家授课之外,邀请主管部门领导讲解社会工作服务相关政策,邀请社区基层干部传授社区治理经验。此外,引导和支持社工服务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和经验,打造个性化服务品牌,培育一批运行管理规范、专业能力突出、高质量发展的品牌社工机构。

第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一是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原则上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水平;二是加强社会工作职业体系建设。将社会工作纳入职称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的职业评价办法。三是畅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渠道。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我省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和重点人才引进范围,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待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表彰机制。

第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新生事物,社会认可和公信度较低,严重阻碍了其自身发展。建议政府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社会工作宣传周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工作,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此外,加大社会工作领军人物和优秀事迹的宣传和奖励,为社会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姚兆余,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