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金视角 > 正文

专家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2-06-09    浏览次数:

编者按:

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了2022年“三农”工作,为下一年度“三农”工作定下基调的同时,释放出多个重要信号。此次会议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会议内容涵盖了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诸多方面,在当前“三农”工作发展新形势下,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力?本期金视角,金院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展开深入解读,探究如何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引领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把乡村振兴的文章写在大地上,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董峻

新华社国内部总编室终审发稿人

各地都有保证粮食安全的责任

在2021年末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对这三类区域特别是后两类区域也提出明确要求,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障好粮食供给这个重大战略性问题的清醒认识,在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等挑战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逐渐形成。近年来,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各省份的粮食自给率普遍下降。这期中有消费增加的原因,但粮食种植面积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全国粮食连续获得多年丰收、总量基本平衡的形势下,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压力减小,对国家和粮食主产区依赖增加,主产区承担的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责任则越来越大。

中央对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的要求是明确的、一贯的,国家粮食安全从来不只是几个粮食主产省的责任,而是全国上下通盘谋划的全局性战略。2020年春耕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当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种粮效益不高,是许多地方抓粮食生产力度不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主销区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地区,靠“买外地粮吃饭”是普遍情况。从政策层面看,中央对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人财物等方面持续完善支持主产区的举措。对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作出明确要求,体现出我国粮食政策的系统性。

 

陈利根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积极稳妥推进乡村振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明年“三农”工作,释放了“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等政策信号,这与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密相连。可以说,“稳”是此次农村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粮食生产要稳面积稳产量,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这条底线,通过合理布局、耕地保护、压实责任等保障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第二,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农村产业发展要稳基础,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要稳住,通过产业和就业帮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第三,稳步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第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稳,国家大局就能稳。通过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防范和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

 

刘祖云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聚积乡村“人气”,提升乡村振兴的信心

岁末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讨论稿)》。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中,乡村空心化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道理很简单,空心化的乡村,谈何振兴?然而,在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我们却发现了一种令人振奋的“社会对冲”现象,即“城归”。

所谓“城归”,它是指,从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因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技术与人脉等资源而返乡创业的一个群体。2016年年底,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谈及这一现象时,就认为“城归”将意味着“中国正在悄悄进行一场人力资本的革命。”

当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时,显然,“城归”聚集了乡村的“人气”,冲淡了“三留守”、空心化与老龄化的乡村衰败景象。“人气”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其演化至今主要指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形容人多而形成的某种热闹、欢快的气氛;二是有生命气息的人因集聚而达成的积极氛围;三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具有信心的状态。

以此观之,空心化的乡村没有“人气”,这是有目共睹的。而“城归”的出现,恰恰起到了聚积乡村“人气”的作用。因为,“城归”大多数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年青力壮;二是人生态度积极;三是事业有成。

因此,“城归”聚集了乡村的“人气”,并提升了乡村振兴的信心。

 

徐志刚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量、质兼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质量

高质量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战略性问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不仅面临总量保障和结构优化问题,而且面临竞争力弱和进口压力大问题,要深刻认识粮食安全量与质的关系,转方式、强调控,优化粮食安全保障策略和政策。首先要扎牢食物生产资源基础,坚守耕地数量、努力提升耕地质量,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协调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关系;其次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科研导向和政策,以提升竞争力为方向全面加强品种、栽培、农机等科技研发,促进现代要素对劳动、化肥等传统要素的替代,促进食物生产集约化发展。再次,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提升政府宏观调控水平,不断创新和完善生产者补贴制度和生产支持政策。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投资,提升食物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后,深化食物生产经营方式转型,提升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生产环节服务向管理服务转型,平稳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鼓励“双规模化”发展,促进合作社高质发展,不断提升我国食物生产规模经济和生产竞争力。

 

黄惠春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在最近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禀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乡村振兴的实现模式,地方资源禀赋特色越突出,乡村振兴的模式就越清晰。其次,主导产业选择是乡村振兴实现的重要路径。地方政府应根据因势利导原则,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甄别选择主导产业。第三,参与主体间的有效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市场是振兴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政府的作用是建立维护公开透明的农村市场规则,支持、弥补、协调市场发展。第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企双赢共同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保障。在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应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朱娅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十四五”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2022年乡村建设行动将全面推开,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重点任务,“要切实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上、体现到真金白银支持上”,这直接影响上千亿元的政府投资。

根据我今年8-9月在浙江、福建两省农村的调研,水电路讯等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受访农户对乡村建设有哪些迫切期盼?18个选项中,排在首位的是养老服务跟得上(44.4%),其次是乡村医疗更便捷(42.8%),第三是文化活动更丰富(20.7%),下面依次水电气费更低(17.7%)、公交班次更多(13.0%)、村庄更干净(11.4%)等,可见“软件”的需求更甚“硬件”的需求。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需要在充分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基础上,积极回应农民期盼,着力解决民生痛点和难点,把钱用在“刀刃”上,真正把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李天祥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保障好重要农产品供给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对于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既要保主粮、保口粮,也要保油料、保大豆,要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努力提升自给水平。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是国内大豆产量的5倍以上,自给率不足17%,成为我国进口数量最多、对外依存度最高的农产品,也是当前世纪疫情大流行、全球经贸格局不稳定、国际粮食供应链不通畅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总量安全与进口安全最为不确定的关键变量。尽管我国短期内很难改变大豆和油料仍以进口为主的供应格局,但通过主动地对内调整种植结构、对外增加边际调节能力,实现主粮和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的再平衡,仍将是掌控粮食进口主动权,降低粮食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确保见到可考核的成效,一方面,要在调结构、增面积上下功夫。推动主产区加快构建合理轮作体系,支持引导农民实行“玉米-小麦-大豆”、“杂粮-玉米-大豆”等轮作模式,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用地养地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大豆育种技术创新及单产水平突破。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并适当向大豆等低产作物倾斜,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进程,推动良种、良地、良技的集成配套,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国产大豆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

 

沈苏燕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坚持“底线”意识  守好“三农”基本

2021年12月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从保证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部署了2022年的“三农”工作。

保证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了“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初级农产品供应安全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有许多初级农产品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和基础。其中,由于我国大豆和油料自给率低,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因此会议专门指出要“扩种大豆和油料”。而不管何种农产品都必须实实在在种在土地上,端牢中国饭碗首先要抓住耕地这一要素,避免因追求市场效益等原因占用耕地,让“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避免规模性返贫

会议强调的另一条“底线”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020年底,我国顺利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但脱贫地区的发展基础仍然相对较弱,加之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避免发生规模性返贫。因此会议指出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和应对,并重视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做好对当地居民的就业帮扶。从而在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和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深化乡村振兴,提高干部本领

一方面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绿色发展,让农民享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重点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完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干”二字,因此“三农”工作领域的领导干部要抓紧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根据不断变化的基层环境创新工作方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审核: 俞建飞

校对: 赵士海

编辑: 李佳玉 徐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