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村三产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现阶段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农村三产融合的直接目的,目前多数农村三产融合政策和研究也都将落脚点放在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效应上。
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一个重要背景是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相较于一般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做到以“消费为导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以及“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由此可见,作为一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农村三产融合应当起到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农村三产融合能否兼顾经济增长的效率目标(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与公平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意义重大。首先,农村三产融合既能够通过强化消费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又能够通过创造的新供给释放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其次,农村三产融合能够通过增收途径多样化、收益分配合理化、资源利用充分化等多个途径促进农民增收,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还表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农村三产融合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中介路径。且效率与公平是可以兼得的,各地应继续推进农村三产融合。
一是要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前提。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农村三产融合的直接目的和前提条件,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各地应贯彻落实“将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的理念,引导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发挥农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而非过度依赖龙头企业的带动。同时,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保护好农村资源和农村居民财产,强化农村居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以确保农村三产融合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公平目标的实现。
二是要以居民消费为导向。想要继续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各地就要围绕农业资源来打造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以居民消费为导向挖掘农业新功能、发展新业态、提供新供给,而非为了“融合”而“融合”。只有迎合市场新需求、适应消费新阶段,农村三产融合才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城镇居民下乡消费,通过促进城乡居民在消费观念上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强化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从而在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同时发挥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确保效率目标的实现。
三是要以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而农村三产融合恰恰是在管制放松的政策条件下城乡间、产业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组合与配置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在农村这个特定区域内衍生出以农业为基础的新业态、构建起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要以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各地应当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借助政府政策与要素市场的双轮驱动,统筹好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保持城乡间、产业间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消除传统农业农村发展的约束条件。
四是要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人才队伍是农村三产融合的最大支撑点,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要立足本土培育人才、多措并举引入人才,尤其是吸引一批有意愿的返乡创业人员参与农村三产融合,以人才振兴支撑产业兴旺,再以产业兴旺吸引人才回流。此外,要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加快建设新型美丽乡村,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农村,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同时,这也能避免农村地区出现“只出不进”的局面,从而形成城乡居民双向流动的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出路在农村三产融合。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农村三产融合作为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重要抓手,能够通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吸引各类人才回流,尽快破除二元经济体制筑起的城乡藩篱、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
葛继红(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猛,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审核: 俞建飞
校对: 赵士海
编辑: 李佳玉 徐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