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暨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3-15    作者:     来源:     点击:

3月15日上午,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暨全国两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翰苑宾馆6楼报告厅举办。本次会议由南京农业大学主办,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江苏农业现代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联合承办,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提供会议支持。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原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鸣,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参事何秀荣,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臧建东,江苏省委办公厅农村处处长刘登科,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江苏省委研究室城乡建设研究处处长李敏,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源超,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社科名家钟甫宁,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朱晶等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国栋主持。王源超为开幕式致辞。他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党中央有要求、江苏有基础。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立足国家战略,以“十大农业科技应用成果”、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等为抓手,推动科技转化与校企共建,以创新成果筑牢强农根基。本次研讨会是落实中央部署、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他期待与会专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为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智慧,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徐鸣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均涵盖了六大板块,聚焦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者在内容和目标上高度契合,他指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到2027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摆在江苏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一是要围绕“什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二是要围绕“怎么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细化。

主旨报告环节由朱晶主持。陈洁、何秀荣、钟甫宁、邵红宁分别作主旨报告。

陈洁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报告。她指出,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4万亿斤,人均占有量超国际安全线,但畜牧业面临奶业亏损、生猪价格波动等结构性挑战。她强调需摒弃逆周期调控思维,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构建“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双轮驱动的保供体系:一方面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加速种源技术攻关,推广智能农机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针对“脱贫攻坚”五年过渡期收官之战,陈洁提出三大重点解读:一是提升帮扶产业联农带农效益,推动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二是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拓宽务工增收渠道;三是优化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补齐民生短板。她特别强调,需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产权归属与运营责任,确保资产持续造血功能。围绕城乡要素流动,陈洁建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释放土地资源潜力;同时完善“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吸引技术、管理人才下沉乡村。此外,她呼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等合法权益,推动市民化进程与乡村权益保留“双轨并行”,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何秀荣作“提振内需与城市更新”报告。他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传递出党和政府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政治信号。通过对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字数、结构和表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政策框架和重点条款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然而,要做好当前“三农”工作,必须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全局谋划。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在消费增长上存在压力。因此,他提议通过加大城市更新力度来激发内需。城市更新不仅能够提升民生质量,改善城市面貌,还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相比传统的投资性消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的短期效益可能更为直接和显著。例如,老旧小区改造,能够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内需注入新的活力。

钟甫宁作“人口变迁条件下的乡村振兴”报告,从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人口变迁对乡村振兴的多维影响。他认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人口外流和老龄化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挑战。特别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各类社会资本的进入,在未来的乡村治理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不同成员间潜在的利益冲突、权责利的混淆等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农村人口的结构化调整将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的规模化发展、社保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代际更替将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产业链的延伸、生态宜居环境的打造、乡风文明的构建等。他强调,乡村振兴不能“一刀切”,各地需制定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探索差异化、阶段性的发展路径。应基于本地人口变迁特征与资源禀赋,实事求是地设定差别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业兴旺,进而实现生活富裕。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邵红宁作“以科技创新加快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报告,她重点阐述了江苏“以科技创新加快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亮点性成效,以及在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实施科技强农“六百工程”、农技人员“三心服务”行动)、重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机制创新力度、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等方面的新规划新举措。

本次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与两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科技创新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既为专家交流提供契机,进一步提升我校智库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方案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