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7份调查问卷及实地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还原80后、90后农村新生代青年群像与个体生命历程,展现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他们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流动的婚恋实践,感受他们的苦与乐、困惑与希望、负重与前行。
以本书致敬接受我们调查和访谈的1000多名农村新生代青年朋友。
一、内容简介
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农村新生代青年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他们可能是流水线、建筑工地的工人,可能是超市售货员、饭店服务员、理发店小妹,还可能是的士司机、外卖小哥、小区保安……
然而,我们对他们知之甚少,他们于我们而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农民工”“流动人口”“边缘群体”等标签,凸显了他们作为劳动力的部分特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所具有的青年群体属性及其作为个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风险与挑战。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聚焦农村新生代青年的婚恋,一方面通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厘清这一群体的婚恋过程、特征及趋势;另一方面进入实地,倾听个体的婚恋历程及现实困扰。城市化进程中的“安家”之旅,是社会变迁与个体生命历程的嵌套,不仅有助于理解个体的过往、现在与未来如何交织,也能使我们更真切地洞察与把握时代的脉搏。
二、写作手记
一
进入21 世纪以后,伴随改革开放出生、成长起来的农村新生代青年逐渐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这使得城乡结构与社会变迁出现了新的局面和新的挑战,也为我们认识社会变迁与青年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已有研究较多关注到农村新生代青年的生存条件、薪酬待遇、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城市适应等,但忽视了他们所具有的青年属性以及“成家”和“立业”两项重要的社会化任务。我在调研中发现,成家于农村新生代青年及其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不亚于就业。对农村青年而言,成家是其真正独立、开始新生活的标志;对其父母而言,子女的自立门户意味着他们完成了作为父母最主要的职责和义务。然而,看似顺理成章的“儿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社会流动加剧的当下并不容易,甚至相较于找一份谋生的工作来说要难得多。
基于上述观察,我在征求了硕士、博士导师风笑天教授的建议后,着手对农村新生代青年的婚恋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并申请到国家人文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
二
2015年的冬天,薄暮之下,我独自一人背着行囊被汹涌的人潮裹挟着挤上了开往义乌的高铁。此行的目的是在正式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去探访农村新生代青年的聚集地,近距离的感知他们的生活境遇。
我走进的第一处田野,是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工业园区。园区虽小却如盆景式地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婚恋样态的农村新生代青年,有未婚的打工仔、打工妹,独自进厂的已婚工人,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工,还有公婆先行儿子媳妇跟进的大家庭。
在那里,我出入车间、办公室、宿舍和食堂,与不同的对象交流,倾听他们的生命故事和婚恋体验。我见证了他们的青春,也明晰了研究的意义。也许现实不如期冀,但至少我们关注、聆听、理解,守望人间温情。
三
继义乌之后,我带着学生去了广州、武汉、成都以及长三角等多地开展实地研究。随着田野资料的积累,研究设计的思路逐渐完善。2016年的中秋,我们带着最终修改确定后的调查问卷飞往成都,开始了第一站的社会调查,接下来又相继完成了武汉和南京的问卷发放和收集工作。
2017年的11月,有幸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资助及蔡泳副教授的邀请,我前往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交流和学习。期间,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文献查阅和数据探索工作,并着手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2020年年初,研究的成果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项审核,这部分内容构成了本书的主体,并在2022年获得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的出版资助。后续,我们又对部分访谈对象进行了回访,知晓了他们的近况。
本书的撰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好在这期间对农村新生代青年婚恋的观察和思考并未停止,我们一方面将本书研究的结论置于新的情境下加以检验,另一方面将新的研究发现补充进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与共青团江苏省委等部门合作完成了相关的课题调研,并形成了咨询报告及政策建议等应用成果,算是对研究的意义作出了现实的回应。
四
如何理解社会变迁与个人生活的嵌套,并为身处变迁中的青年予以现实的观照与支持?我们发现农村新生代青年的成家与立业交织在一起,加速了他们的成年之旅,而他们的婚恋则是在城市化的机会与制约之下所做出的权益的、灵活的行为策略。
在这一过程中,“家”使他们情有所系、归有所往,也使他们的婚恋及家庭生活在流动的实践之后最终趋于安稳。“家”不仅是空间的居所,更是内心最柔软的所在。何以安家,不仅是农村新生代青年,也是我们所有人穷尽一生对自我定位、情感寄托及精神归属的探寻。
最后以这本书致敬——接受调查和访谈的一千多名农村新生代青年朋友,感谢他们的真诚、坦率,让我们见证了他们的青春!
也祝阅读这本书的读者,你、我永远年轻,永远奔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正如凯鲁亚克所言,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
(作者:王小璐,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2009 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17 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青年社会学、流动人口与家庭、农村社会学及社会政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