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金视角 > 正文

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22-10-28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学习领会并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社科理论工作者当前的首要任务和政治责任。本期《金视角》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部分专家们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研究领域,提出个人学习体会。


董峻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新华社国内部总编室终审发稿人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看粮食安全新要求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其中,后半句话是明确的政策要求、人们也已耳熟能详,报告再次强调。而前半句话的提法较新,新就新在“全方位”一词。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文件及新闻报道中,往往用“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这一表述。两者一对比,或许可以给予政策研究及学界进行解读的丰富空间。

首先要明确,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是随着国情国力、国际形势变化、对产业认识和改革进程逐步强化和丰富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新的粮食安全观、两藏战略,构建了一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四梁八柱”,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这是报告用“全方位”一词的依托。

同时,随着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更稳固、更持久之力来加以强化和保障。

从“进一步”到“全方位”,其中的差别何在?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什么新思路?在学习报告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全方位”强调的是“全”、是明确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进一步”这种表达推动、强调的是过程。那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体现在哪里?至少要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储加销产业链升级、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协同发力等方面进行推动。

在落实两藏战略方面,种业振兴已经有了一整套制度设计,种业科技和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期。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年底将建成10亿亩,今后的目标是报告中提出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今后应更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粮食生产效能,同时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牢不可破。

在深化稳粮政策方面,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等确定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这次在报告中再次明确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近年来国家强调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特别是主销区面临的保障粮食安全压力更大,如何解决或许是一个新课题,值得关注其中的新经验。

在强化提升产业链方面,今后应抓好粮食生产储备运输体系建设,通过技术和管理减少生产加工流通方面的损耗。同时,推动构建一个更公平、稳定、持续的国际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政策激励、金融支持等多措并举,鼓励引导农业、贸易类龙头企业“走出去”,深化粮食和其它重要农产品的双边多边合作。


陈利根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强国”的表述共有13次多,其中将农业强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首次将“农业强国”写进党代会报告,意义非凡。可以说,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业由“大国”向着“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守住农业红线、奔向农业高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守住农业红线,守的是粮食生产安全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其中“全方位”值得重点关注,从源头的种子安全、到生产端的种粮收益、再到生产后端的储备运输和减损、最后到消费端的粮食节约,都具有全过程性和系统性。在现如今的国内外环境下,我们时刻不能忽视粮食、耕地总量的底线问题。守住人民的“饭碗”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中赢得主动,为保持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奔向农业高线,奔的是农业发展的高质量。农业强国这一概念就是强调我国农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大”,更要向着“高”发展,这里的高就是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用科技、人才去强农、富农,打造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知识型农业;另一方面要破除体制机制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包括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让农业从业者获得更好的收入等。


徐志刚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加强经验总结,加速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探索形成的,是独辟中国路径、践行中国理念、重构中国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前提,也是关键。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过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摸索过程。我们不仅要瞄准问题,深化改革,优化政策,也要加强经验总结,形成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启示与理论指导。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得益于党和政府一直动态、和谐地处理好了至少以下六方面关系,包括:工农城乡关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关系,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关系,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关系,村庄集体与村民关系,公平效率关系、特别是粮食安全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关系。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还需坚持和推进这六方面关系的协调,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与城乡融合发展。


卢勇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强国思想的内涵意蕴与江苏路径

2022年10月16日,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新征程上三农工作作出新部署,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换挡提速。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国家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长期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于农业在国家治理与百姓生活中的地位与位置有着深刻的认知。“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于强农与强国之关系的时代阐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从提出“农业强国”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表述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与阶段的精准把脉、对我国农业发展趋势与走向的科学判断和对我国三农工作转变与升级的殷切期待。江苏历来被视为农业大省与强省,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强国思想的理论阐释与现实路径应表现出先人一步的气度与责任,率先转变思维、换挡提速,在解决好思想与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理顺好现代与传统、经济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等关系,在发展坚实物质条件与新型业态的基础上注重传统农耕智慧的总结与凝练,古为今用,提高农业品牌影响力、提升农业文化附加值,从而探索出一条特色先行、农文旅一体的江苏农业强国路径。


张龙耀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金融改革、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金融安全等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从党的二十大起,党的中心任务将转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更好满足人们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其次,要不断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防止返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再次,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组织体系建设,服务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最后,须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能力建设,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为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


周月书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贯彻二十大报告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抓牢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链,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为基础,强化优势、延伸链条,前端融合农业研发、种子培育、绿色生产等环节,后端延展加工、储运、销售、品牌、消费、服务等环节,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链韧性,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和要素集聚,提升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构建韧性强劲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吸引人才、科技、信息、资金关键要素的集聚整合,增强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三是注重数字赋能,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构建农业全过程管理的数据分析模型,健全农业数字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四是融合创新链,补齐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动农业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补齐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技术设备短板,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付坚强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三农”事业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三农”事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三农”事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形态,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经验做法,而是要走“大国小农”国情下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这是建设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亿万农民辛勤耕耘,更需要全社会的推动和参与。我们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只要我们我们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会如期实现。


韩纪琴

南京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弘扬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全球正在努力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贫困和粮食不安全等问题的挑战。高通胀和低增长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新常态。各国都在寻求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和新举措。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和路径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在将来一段时期内,要加强对二十大报告的学习与领悟,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学习和路径研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继续深化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加快培育农业对外合作竞争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努力推动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通过农业科教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为助力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审核 :俞建飞

校对 :赵士海

编辑 :李佳玉  徐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