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栏

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媒体专栏

【农民日报】“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之际,专家热议——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

发布日期:2024-02-21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学“千万工程”、干“千万工程”的热潮。如何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第47期农经观察,与会专家和基层代表围绕“‘千万工程’:加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的新举措”的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坚持因地制宜

强化理论性标准性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申锋认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亟需数据支撑和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长期性、科学性和代表性的要求,选择稳定观测点,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科学观测技术,从而加强构建农村人居环境长期监测因子,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报告,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相关技术以及政策的实施提供支撑。

“人口、资本与技术等城乡要素流动,必然给不同类型农村区域带来群体特征的差异性,以及对农村人居环境舒适性需求的差异,那么舒适性的标准怎么确立?技术层面应该怎么实施?操作层面应该怎么落地?”在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杜焱强看来,现有的标准还应细化到操作层面,注意国家、省、县、村、农户不同层级舒适性的需求,因地制宜确立农村人居环境舒适性标准。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永江认为,“千万工程”二十年来,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逐步发展,是继承而不断发展,坚持而不僵化的。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建议,要认识到不同地区的地域特征、政策支持、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百花齐放,适应性地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当下,乡镇布局不断变化,人居环境改善或者提升应按照未来发展趋势,久久为功、循序渐进地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齐心村成立了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劳务合作社承接村里人居环境整治、保洁服务、绿化养护、经营性发包等项目,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灵活就业岗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斌斌介绍,截至目前,齐心劳务合作社累计派出临时劳务一万多人(次),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

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鸣鸣在调研中发现,如果让农民参与得越多,农民在后期使用、管理并且维修这个厕所的概率就越高。村集体如果越公平透明,村民就越认可这一项目并愿意投资付费。张鸣鸣建议要同时激励农民个体行为和村集体行动,解决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的问题。

甘肃张掖兰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漆远义认为,使农民从“让我改厕”变成“我要改厕”,“让我使用”变成“我要使用”,才是改厕的成功。

注重生态环境

保障可持续性发展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表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还涉及到从环境到生态,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所长王登山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何在保存生态底色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牺牲生态来推进经济发展反而要付出更高成本。

随着农村人口密度降低,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改善了,但很多区域不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杜焱强认为,应该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融合生态和宜居等因素,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治理。要以增强常住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导向,满足宜居性的需求。

河北省黄骅市南大港产业园区农务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长青介绍了南大港产业园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经验做法。南大港产业园区逐步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建设了监管平台和厕所维修服务站,实行农村厕所和生活污水一体化运行管护。

“没有循环就没有生态,没有循环就不是乡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认为,“农村厕所改造中的资源循环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下一步还需探索既能解决人居环境问题,也能实现农家水、农家肥等有效循环的方式,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目的。”

兼顾经济效益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下王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文化旅游等高质量庭院经济,创新推出了‘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得下王村产业业态有了新拓展、群众增收有了新路径、集体经济有了新活力。”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委副书记车海兵介绍。

2023年7月,张鸣鸣研究员到下王村就庭院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指导。她建议,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要结合庭院经济、乡村旅游,增加环境经济的收益,让改善人居环境更快见到效益,让成本更好地回收。

张永江认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做到各个部门、各个主体形成合力,打造政府、市场、集体、农民最佳组合、最优配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建议,要同时考虑、并行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与美丽经济发展,要把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区域数字平台,营造乡村营商环境,造就乡村运营商队伍,探索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新型乡村集体经济三位一体的模式,实现乡村价值。

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奇表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纵向缩小城与乡之间的差距;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横向缩小村与村之间的差距。实施“千万工程”切莫抓了“千”丢了“万”、抓了官丢了民、抓了居丢了业、抓了形丢了魂,即只重视示范村打造忽视了一般村整治;官员、专家学者热情高涨而忽视了农民参与积极性;人居环境形态打造得很美而忽视了乡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忽视了乡村文化建设。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抓起来,人居环境舒适度才能提高。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