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当前位置: 首 页 > 研究动态 > 专家观点

【交汇点】严瑾:勇担高校使命,以“五新”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04-24    作者:     来源: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新的重要论述,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进行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凸显了三者之间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联系,更彰显了党中央对于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和守正创新。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入,高校正以生动的工作实践和扎实的工作成效,奋力成为服务乡村振兴与强国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科技创新,拉动产业振兴“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只有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更好促进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南京农业大学在定点帮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依托科技力量,为麻江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学校积极发挥拥有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和国内最大的菊花科研团队的科技优势,结合贵州山地实际,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并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打造“菊花谷”、创新开发菊花系列衍生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一举打响了麻江菊花的金字招牌,成为拉动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学校还相继在麻江引入了院士自主创新水稻品种“宁粳8号”和“宁香粳9号”,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实施无纺布钵盘集中育秧等关键技术,推动实现坝区水稻种植从播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专家从品种、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全程进行指导和服务,实现了麻江坝区水稻2023年再创亩产747.85公斤的新高,为粮食安全贡献了“高校力量”。因而,新时期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高校理应高站位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关键点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科技支撑有力打造产业提档升级的“新引擎”。

人才培养,培育人才振兴“新动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等路径,深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等平台资源优势,面向各级农业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农业技术骨干等做好培训,为优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做好服务。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建设“科技小院”,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搭建“党政产学研用”六位一体实践育人平台,学生每年6个月以上常驻小院和生产一线,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技小院的师生还积极在驻地培训技术人员,既实现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效应,还在全国培养了科技型农民技术骨干1000 余人。新时期高校应更加深入面向乡村振兴一线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持续为广大乡村培养和培训留得住、用得上、懂农业、爱农村、懂经营、善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新动力”。

智力支持,领航文化振兴“新赛道”

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恢宏历史孕育和积淀了宝贵丰富的中华文明和农耕文化。这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也是当今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正因其丰富的智力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一批农业高校均成立了服务乡村振兴的研究智库。例如,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下设10余个研究中心,并获批建设了“广东省乡村振兴重点实验室”,打造乡村振兴智库,全方位、全链条服务乡村振兴。通过专家智库开展农村传统文化挖掘,帮助广州、茂名、湛江等地申报的广东传统农业系统、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成功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后,高校应进一步发挥多元智力优势,通过乡村振兴智库建设、“三下乡”、文化传播普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路径,发挥智力和文化的精神引领与内生激发作用,不断开辟领航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赛道”。

技术支撑,赋能生态振兴“新动能”

乡村生态振兴要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高校正因为有着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一大批专业和技术集成,因而能够在践行低碳绿色理念、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治理、规划布局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湖南农业大学印遇龙院士,围绕国家生猪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等重大需求,聚集高品质、低残留、低排放的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开展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今后,高校应更加充分发挥大批高新技术与绿色低碳环保等先进实用技术的作用,为生态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和成果供给,为高质量赋能绿色发展、环境友好的乡村生态振兴持续提供“新动能”。

合作共建,激发组织振兴“新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也愈发紧密,产学研合作交流日益深入广泛。高校也积极与县域、乡村开展了生动的结对与合作实践。华中农业大学于2020年启动“乡村振兴荆楚行”,通过“一位校领导带领一个业务部门,指导一个学院对口服务一个地市”的方式,对接省内的17个市州,服务乡村振兴。沈阳农业大学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与党员帮扶”活动,以党建为引领、以结对共建为乡村组织振兴赋能,不断激发村两委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新时期高校应积极走出“象牙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共建,搭建桥梁,为基层治理带来新的资源,为组织振兴带来新的源头活水,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赋能强基,不断激发乡村组织振兴的“新活力”。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将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之一,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贡献了“高校力量”,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高校将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以科技创新拉动乡村产业振兴“新引擎”,以人才培养培育乡村人才振兴“新动力”,以智力支持领航乡村文化振兴“新赛道”,以技术支撑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新动能”,以合作共建激发乡村组织振兴“新活力”,积极担当作为,以“五新”赋能,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作出新时期中国高校新的重要贡献。


(作者:严瑾,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交汇点